信仰外顯為藝術,藝術就是信仰的修行法門,宗教與藝術二者交融在觀念行為藝術創作者石晉華的「行」中,是修行者的「行」。石晉華以20年的苦行的歲月,創作「走鉛筆的人」,一面牆從白色到黑色,一枝筆一世的生命,生生世世累積多少惡業,在漆黑的牆壁前,彷彿在為自己所造的的惡業懺悔。

閱讀全文...

在蔡獻友的畫作上,可以看到許多葉子和樹的圖像,這是蔡獻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看到曠野土地上的林木,落下許多錯落的落葉,那些落葉,引起他對於步入中年後,感受到生命不像年輕時旺盛的感慨,但是如果從中產生省思的力量,「會讓生命再次茂盛。」這也促使蔡獻友將這樣的想法融入作品中展現。

閱讀全文...

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館訊主編鄭春翔著迷於硬筆書法已有30年,且練就寫小字的功力,每個字不超過1mm,雖然極細微,但一筆一畫皆清晰可見。書寫的內容有古典詩詞、動輒上萬字的佛教經典,沉浸在鋼筆書寫的樂趣裡,讓他直呼:「是人生的意外!」而且成本低廉,喜悅最大,又易於收藏,儘管公務繁忙,只能利用下班後的空檔書寫,但仍樂此不疲。

閱讀全文...

為慶祝2018歡樂春節,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指尖上的非遺」65件上海手工藝與「技藝 傳承」福田木雕精品展,18日吸引近百人參觀,舉凡海派剪紙、蛋雕、木板浮水印、絨繡、犀皮漆髹飾工藝等,上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與深厚底蘊,讓大眾一睹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相當難能可貴。

閱讀全文...

知名的上海「海派文化藝術節」1月20日在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舉行開幕式,展出「指尖上的非遺─上海手工技藝精品展」。除展出已列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9個項目、65件手工藝精品,承辦單位之一的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吳榕美,也帶領蛋雕、犀皮漆髹飾、海派絨繡等技藝傳承人出席。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