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9 總館 / 蔡獻友「植.樹」落葉不是消逝而是轉進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

20180720 main 11在蔡獻友的畫作上,可以看到許多葉子和樹的圖像,這是蔡獻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看到曠野土地上的林木,落下許多錯落的落葉,那些落葉,引起他對於步入中年後,感受到生命不像年輕時旺盛的感慨,但是如果從中產生省思的力量,「會讓生命再次茂盛。」這也促使蔡獻友將這樣的想法融入作品中展現。

蔡獻友發出這樣的感慨,約在2009、2010年時,因為生命波動影響生命的感受,從此他和植物產生了密切的關係。以植物為主題,走入野性的自然情境,開啟生命的覺知。

聽到風吹過樹葉發出沙沙作響的聲音,將它轉換成畫面,此為2009年展出「桑桑」的由來。從「桑桑」看到樹木的成長、開花,展現生命的喜悅如樹木。2010作品「青葉落白」,則是呈現生命繁華葉茂的狀態。

20180720 main 122012年「葉,落錯」為樹木在繁華的盛年後,樹葉轉為枯黃、掉落,如同後中年的情境,體力、意志力不像以前堅強,但蔡獻友仍希望從這情境中,發現正向的力量,「看待落葉的心情就如同看待生命的狀態。」

當一片樹葉掛在枝頭上,慢慢轉黃,直到生命最脆弱的時候,接近離開世界的最後一剎那,當「啪」一聲,樹葉落下,以最緩慢的速度,最美的姿態,經過千迴百轉,終至掉落地面…。

「葉子的掉落不是滅寂、消逝,是璀璨生命的表現。」作品「植‧樹」,是將落葉一片一片的植回畫布上,彷彿是將過往的生活,重新品味,重新在生命裡植回,重新和生命的結合,建立起自己的品格、素養和創作,自己和自己,則成為更緊密的個體。

20180720 main 15近期的作品有「原植物」、「植物史」,「原植物」是透過自然的觀察,領悟植物的原形,透過想像的方式,將目前看到的樣子,回到最初的形貌。「植物史」則是帶有精神考古的概念,探討真正符合野性的本質,彰顯完全合乎自然造化的本體。

蔡獻友以葉子作畫,每片葉子都有紋脈,形成色彩、肌理,再賦予結構,用葉子的紋理結構做鋪陳,色彩來自葉綠素,葉綠素和空氣接觸過會氧化,氧化後會褐化,這沁入畫布的創作技法稱作沁染法。

在畫面底層,設計礦物灰加上膠,形成如同土壤般的特質,以便吸附葉綠素氧化後在畫面上成形,屬於自動性技法,由於氧化不斷的變化,形貌不一定完整,是混亂的,再以黑色的灰使它成形,將礦物的灰燼加上膠的黑,沒有黑色特有的華麗反光,回歸到樸實的韻味,而已到盡頭的灰燼成為顏料,回到畫作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