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30 總館 / 佛法與藝術結合 林正盛享受作畫祥和心境

20180720 main 40【人間社記者 王虹月 高雄大樹報導】

在實修、破迷道悟,得以在繁雜的環境中,找到一種平靜的心靈依歸。高雄藝術家林正盛,在學佛之後覓得心靈依歸,從此投注大量的時間重複鏤刻法相與潑灑畫作,享受作畫過程中的祥和心境,或疏導現實生活所帶來的無奈與矛盾。

林正盛熱愛繪畫,因一個偶然的機緣看到朱德群的作品,而開始在家摸索學習抽象繪畫。1990年因宋清田的推薦,加入高雄現代畫學會,成為他創作的轉捩點,隨後開始了裝置藝術創作。

20180720 main 44他的作品與其生活環境、工作特質息息相關。從事泥水匠的工作,使他有不穩定感,工作環境則處處是污染髒亂。從小成長的地方是高雄城市邊緣地帶,住宅與地下工廠混雜,機械聲十分吵雜,他將工業發展的腳步、各式各樣的環境污染與破壞,直接地記錄、呈現環境對他的影響在作品中。

以他生活周遭撿拾的工業廢棄物或垃圾,或是泥水工作的材質,以個人所喜歡的不規則、旋轉的感覺,嘗試以最能表現物質真實面貌的方式呈現,以都市廢棄物的強烈,刺激著觀者。創作過程中關注的焦點則為環境生態,希望藉以傳達環保的重要性。

20180720 main 41近幾年他又回歸平面創作,原來是他所信奉了佛教,親近淨空老和尚,希望藉由畫作讓觀者種下菩提金剛種子,「佛教不是宗教而是師道,但是一般人常認為是神通或感應,其實並非如此。」他謙虛表示,希望藉由自身微薄的影響力,以作品做法布施。

他分享,作品形式多為簡單的宗教符號,以許多潑灑手法展現頑皮的線條,強調畫面自由;而在垃圾及佛法中淬煉藝術是他一貫的創作方式,利用豐富的色彩以及強烈的對比,表現心中所想。把心靈當作主題,加入一些主觀意識的展現傳達各種心境,「而『南無阿彌陀佛』和簽名,則是在作品做最後整理時,最重要的一個方式。」

20180720 main 45為何以潑灑的方式呈現?他表示,在創作的過程當中,要先有一個瞬間的感性,才能與顏色碰撞、產生變化,而那些變化是需要不斷重複潑灑顏料,且經過一兩天的呈現,才能精準知道畫面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需要。如果還無法達到標準,就必須重新創作,或將顏料重疊,最後可能主題也會跟著改變。潑灑顏料的部分是希望作品能夠呈現一種「速度感」,因為每次的力道、顏料種類都不同,透過甩、潑、抹等動作,最後成為他心目中的作品。

「藝術跟佛法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兩者都與我們的『心』有關,佛法或許無相,或利用語言行善巧方便之法,藝術也是如此,顏色、顏料、畫風都是善巧方便。」他也表示近期皆用藏傳佛教為創作範本,因為顏色較為鮮豔,還有佛菩薩法相的變化,都叫他「套用」到作品之中。「佛法不離生活,可以自己檢查自己的心,不必用外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