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 楊晨輝 台南報導】2020-11-11

近幾年來多方嘗試藝術展覽可能性的畫家兼策展人陳怡月,結合抽象雕塑家黃宏茂等人,11月7日起至12月27日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舉辦「跨藝術:面與體」繪畫雕塑聯展。展中以具象的平面繪畫與抽象的立體雕塑同場呈現,企圖碰撞出新鮮的審美感受。

在7日的開幕茶會上,佛光山南台別院住持兼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館長滿舟法師表示,佛教藝術是跨領域藝術的先驅,古代佛教石窟裡佛像雕塑和洞壁繪畫,正是以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同置一室,各以不同創作方法一起表現共同信仰。實則生活中感受到美就是藝術,融入生活才有真善美的呈現。例如幽默感就是一種藝術。未必要萬貫家財、高朋滿座,只要在生活中創造美感,就會有充實富貴的人生。

陳怡月近年來致力於AR擴增實境技術應於藝術展場導覽之研究,並於2018年由玄奘大學主辦的全國資訊管理前瞻技術研討會中,以共同作者身分獲得優等論文獎。她對藝術展覽的獨特理念每每實踐於她所策劃的展覽中,同年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展出的「AR擴增藝境」聯展就是由她所策劃。

曾經留學日本學習設計的雕塑家黃宏茂,近幾年來的作品大多是抽象人物,題材主要表現家庭倫理親情。他自認許多主題的選擇,受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影響很大。對他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將冰冷的雕塑材質,轉變成有溫度的創作。他的許多作品這些年在高屏地區屢獲肯定,成為公共藝術展示品。

陳怡月以她自己試圖在平面上營造具象立體幻覺的畫作,搭配黃宏茂用立體材料表現抽象人物的情感形貌,四種藝術媒介特性相互碰撞,交織出觀賞藝術創作的鮮活經驗。這樣將不同類型的藝術媒材混合重組,在多元創作手法中綜合出全新的表現內涵,正是她目前在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深造學習的課題。

這場展覽中,陳怡月另邀兩位藝術家朋友共同參展。馬詩淳擅長平面設計,但這次她跨領域首度嘗試用雕塑土製作菩薩像參展。曲寶華擁有絕佳的模仿功力,近來他繪製許多以現代西方繪畫名作為畫面元素的作品。他把跨領域的不同名畫組合在同一構圖中,並運用多樣媒材來激發新的表現可能。

【人間社記者 楊晨輝 台南報導】 2020-01-06

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1月4日舉行「畫說人間菩薩 王卉娟創作巡迴展」開幕儀式,展出61幅各式媒材和不同技法的畫作,主題圍繞領悟佛菩薩在人間教化的當代表達形式;館長滿舟法師主持,多位藝術家蒞臨與會。

20200106 TN 01

旅居澳洲的建築博士王卉娟表示,出生台中,畢業於澳洲墨爾本大學,主修建築,博士論文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壁畫繪製方法;長期運用建築製圖的技巧和經驗自學繪畫,曾參加全省美展及全國美展獲獎。

20200106 TN 02

民國103年至106年在佛光山全球道場舉行「菩薩在哪裡」國際巡迴展,「畫說人間菩薩」創作巡迴展自107年至109年在蘇州、香港、彰化、台南等四地佛光緣美術館分館展出,台南是巡迴展的最終站。

 

滿舟法師表示,王博士的作品每一幅都蘊含佛教說法的意涵,總結觀賞畫作心得:「處處用心生活,時時觀照自己;勇敢面對錯誤,解決根本煩惱;放下千年包袱,安住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實踐,能降伏我們內心的貪瞋痴,生活中實踐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理念,就可培植福德智慧,自利又利他。

20200106 TN 03

王博士的大部分畫作都是運用傳統工筆白描填色人物的技法為基礎,再融入現代西方拼貼、多媒材藝術技巧,將現代人的生活體會和思維模式轉化為藝術創意。本次展出61幅作品,是作者這幾年來的創作成果總結。「畫說人間菩薩 王卉娟創作巡迴展」展期自即日起至2月23日止,歡迎大眾闔家共賞。

20191129 WANGHUIJUAN 00

【人間社記者 楊晨輝 台南報導】 2019-11-03


台南陶藝家許清全即日起至12月15日,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舉辦「自在‧流形-許清全天目創作陶」陶藝個展。展出他累積三十年經驗所創作的71件天目釉陶瓷作品,包括他前兩年獲得海峽工藝精品獎金獎和最佳技藝獎的「圓融」、「蒼穹」、「匯聚」三件作品。

11月2日開幕儀式上,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館長滿舟法師表示,陶藝家許清全老師因為「從小接觸泥土的美好回憶,靠創作手拉坯找回兒時感動。」許老師把藝術生活化,也把生活藝術化,每一件藝術作品,如同在述說著生命故事般的親切動人。感動是最美的世界,星雲大師曾說:「感動就是佛心,感動就是佛性,感動是不可少的修行。一個人每天要常常感動,對於別人所做,要能歡喜感動,自己所做。也要能令人感動。」

許清全表示,這是他第一次在非官方的民間場地展覽,很高興能有這樣的優良展覽場地。他表示過去嘗試過各種釉藥的創作,但天目釉的黝黑沉靜最符合他的個性。這許多年來很慶幸遇到許多貴人朋友相助,最大的貴人是他的妻子,感謝她一路無怨無悔的相伴扶持。

20191103 TN 04許清全生於台南六甲,原本從事室內裝潢業。三十歲那年一次參訪鶯歌陶瓷業,大受陶瓷藝品所感動啟發,不久便決定開始在工作之餘自學陶藝。由於出身農家,對泥土並不陌生,自習拉坯製陶多年,竟也無師自通。他於民國89年成立禧陶工作坊,逐漸將生活重心轉移至陶瓷創作。民國96年以一件天目釉作品首度參加台南縣美展競賽,即獲得入選,心裡大受鼓舞,自此就專注於天目釉創作。其後多次參與各項美展競賽,屢獲佳績。

現年六十歲的許清全,於前年參加2017第五屆海峽工藝精品獎,以「蒼穹」獲得陶瓷類金獎,並以「匯聚」獲得不分類最佳技藝獎。又於去年參加2018第六屆競賽,以「圓融」再度獲得陶瓷類金獎,他也是去年十位陶瓷類金獎得主中唯一台灣人。

海峽工藝精品獎原本名稱為中華工藝精品獎,由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臺灣工藝之家協會聯合主辦,是目前兩岸工藝界主辦單位層級最高、最廣受矚目的競賽獎項。

20191103 TN 03「天目」源自中國,但用在陶瓷器上是古代日本人開始。中國宋代時期有許多日本留學僧在浙江天目山佛教名剎昭明寺和禪源寺學習佛法,相傳他們學成歸國時帶回許多包括建窯的建盞、吉州窯的黑釉瓷在內的大批精緻茶碗。當時大受日本上流社會讚賞,日本僧人就統稱這些從天目山攜回的茶碗為天目。其後歷經時代演變,於十九世紀日本茶道界將束口深腹高圈足、類似漏斗型的茶碗稱作天目。二十世紀後半期的日本陶瓷界開始將黑釉陶瓷稱作天目,並特別讚賞青瓷和天目所反映的幽玄精神特質。

天目黑釉陶瓷由於使用含鐵量高的黑色釉藥,在窯燒時對溫度溼度十分敏感,失敗率極高。許清全說即使是現在的他遇到難度較高的創作,也還是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成功率。但也因為釉藥的敏感特性,使得天目黑釉陶瓷燒製成功後的顏色細節呈現千變萬化,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也是天目特別迷人之處。日本人細分天目的色澤圖紋變化有許多特有名稱,例如曜變、油滴、兔毫、木葉、玳瑁、鷓鴣等等。這次的展覽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類型天目的創作成品。

「自在‧流形」許清全天目創作陶,歡迎大眾蒞臨參觀。
展期:2019/11/1-2019/12/15
時間:10:00-20:00 免費參觀 (週一休館)
地點:佛光山南台別院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
地址:台南市永華路二段161號5樓

 

20191103 TN 01  20191103 TN 02

【人間社記者 李開梅 台南報導】 2019-09-22

法國史學家阿道夫˙泰納曾說:畫家是迷失在繪畫中的哲學家,他們所擅長的是向理性說話,而不是向眼睛說話。藝術家施炳煌在「相、非相」的創作個展中也提到「非相」畫作,就是用心眼看內心的感受,不要執著於形相上,要用心觀想從中悟到《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真心佛性。

佛光山南台別院9月21日在佛光緣美術館舉辦藝術家施炳煌創作個展的開幕儀式,展出的主題是「相、非相」,作品共70幅,展期至10月27日止,歡迎大眾前往參觀。貴賓有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館長滿舟法師、台南大學校長黃宗顯、南台科技大學校長盧燈茂、版畫名藝術家林智信、台南市政府顧問鄭枝南、白河區長蕭福清、台南市書法學會理事長蕭清祥、藝術界畫友、教育界師長等近200人參加。

滿舟法師表示,佛教重視藝術,星雲大師更是以藝術來弘揚佛法,大師曾開示宗教和藝術同樣可以感化人心、提升性靈,二者融合從潛移默化中可以互得加乘效果。世界上所有一切造作遷流、生滅變化的相狀都是因緣會遇而生,因緣離散而滅,如夢幻泡影,都是因緣假合,虛妄不定的。若能了解森羅萬象都只是虛妄的幻相,就能見到無形無相的法身如來了。藝術家施炳煌以藝術描述佛法,希望觀賞者能用心感受,與畫中的意境共鳴,激盪出心底的真如佛性。

台南大學校長黃宗顯表示:這是一個美好令人感動的時刻,也是一場藝術饗宴,展覽場地結合著佛法,讓藝術更向上提升,這些獨特的畫作是施炳煌老師將生命本質透過體會表現於畫中,並從中獲得喜悅和生命能量。

版畫家林智信提起初入會場時的感受,他說:一股磅礡氣勢迎面而來,這是心無所住的人才能畫出的作品;曲意生動不滯澀、無法用筆才能運筆自如。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要為藝術而藝術,好作品是要經過長期的打拼。

藝術家施炳煌說明其畫作為何會從有相到無相,他表示退休後為了沉澱心靈,大量閱讀佛法及老莊思想的書籍,他知道因緣具足、道法自然、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他想追求永恆,覺得書法最能代表中華文化,於是再拾筆墨把以前西畫裡的原理原則加上點、線、面的處理,讓畫呈現自由變化,從中體會空中生妙有的精彩畫面。

享譽藝術界的施炳煌,再一次成功的呈現他生命的閱歷及對佛學的體悟。

  20190922 TN 03  20190922 TN 04

為實踐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佛光山南台別院特別辦理為期三天的2019「信仰與傳承」千人創意燈籠彩繪活動,收件總計千件。19日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林智信老師、台南美術館榮譽理事長陳泰元老師、國畫家王國和老師、台南市悠遊畫會理事長楊坤煌老師為評審委員,於佛光山南台別院進行評審。

閱讀全文...
第 2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