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昱安對魚類的深度喜愛,使魚類成為他的主要創作題材,除了繪畫更涉獵相關廣博知識,堪稱魚達人!在昱安長成為高中大男孩的階段,透過「魚我們在一起」,以不同媒材分別以「魚」為創作主軸,展現昱安的成長故事與人生好緣的美善結合。

閱讀全文...

現任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秘書長、台灣攝影學會常務理事、沙龍主席、博學會士王萬坤,因為登山,驚艷於台灣山岳的雄偉、壯闊、美麗,開啟了攝影之路,此次以人間佛教、生態、台灣之美三個主題,展出108件攝影作品。以人間佛教、生態、台灣之美三個主題,分別呈現:從一個充滿神秘國度印度啟程,踏著佛陀的足跡走向人間,為人間祈福;南極半島那數不盡的國王企鵝在島上群聚等待脫毛換裝;以及台灣的雲海、高山、光影等,欣賞王萬坤用鏡頭,紀錄那美麗壯闊的心靈饗宴與世界景色。

閱讀全文...

在星雲大師的支持鼓勵下,佛光山徒眾作品聯展已經連續舉辦五年,今年更將結合歷年前三名作品一起舉辦「耕耘心田—佛光山2021徒眾作品巡迴聯展」。在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的當下,有相當多的事值得我們去思考與學習,種種的考驗都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大師也勉勵信眾:「耕耘心田,就是要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願意耕耘心田的人,才能找回自性,才能邁向佛道!」

閱讀全文...

本次展出以幻想虛擬的情境為內容,經由實驗性的水墨創作呈現個人獨特的烏托邦情境。筆者將對社會的觀察與覺知,以避世的心情,創造一個寧靜祥和遠離社會亂象的桃花源,期待能帶給在現代社會不安的氛圍中些許撫慰。

閱讀全文...

藝術家蕭寶玲的母親「亞梅」今年望九高壽,18歲那一年由海南、香港,獨自來到臺灣,81歲才終於回到廣東老家去找回兒時情景。想畫下這一段故事,從她的小女人模樣畫起,當媽、嫁女、做婆帶孫;每一幅「亞梅」都是陪伴的增值,有亞梅的陪伴,每個人都很開心。

閱讀全文...

“尊重歷史,打破常規,堅持創新”,藝術家張厚嶺先生旅居洛陽、深研龍門石窟造像藝術多年,以龍門文化的獨特性為創作指導思想,融龍門石窟千年佛雕藝術與中華傳統白瓷工藝於一體。其作品神韻自在莊嚴,雕塑手法或簡約、或繁複,或精雕細琢、或大刀闊斧,透過別具一格的佛瓷文化再詮釋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藝術內涵。

閱讀全文...

暑氣蒸騰,烈日熾灼,大地汗浹猶綠 ⋯⋯
日—久—天—長—夏至,盛暑到!

生命無法閃躲,一年中,最是烈熱燒「心」、無處安「躁」的時節,齊云老師如玉如冰般,為我們冰鎮一方「冰清翠荷」。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酷暑千里地,清荷猶如冰玉!
荷葉如碧,荷枝端雅,不蔓不枝,不語不躁,不媚不塵,亭亭如玉,在雲燙心沸的晨夕裡,悠然的吐納清芬。凝望清荷,自有一份沁人心扉的沈靜。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