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緣美術館日本館,膠彩、陶藝"雙展"接引大眾

記者:人間衛視 日本群馬 綜合報導

佛光緣美術館日本館,現正展出,魚曼陀羅畫展以及廣習流人形陶藝展,兩檔展覽,持續用藝術接引大眾,走進佛教殿堂,與佛接心。

用鮮豔色彩、還有細膩筆觸,詮釋最擅長的魚類,畫出熱鬧繽紛海底世界。日本藝術家彩蘭彌,還把萬物皆有佛性的概念,融入在她的膠彩畫作品當中。

一個個精緻小巧陶偶,展現濃濃可愛氛圍。藝術家新藤廣子,為了紀念過世的母親,投入陶藝創作。從一開始只做母親的形象,到後來發展出多元風格,22年來,創作將近5000件作品。

從可愛陶偶,到躍然畫布的魚,佛光緣美術館日本館,即日起到九月底,推出兩檔展覽,要邀請更多民眾走進佛教殿堂。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2-07-09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7月8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此為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第一個推出的合作展。「逍」、「遙」、「遊」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作品強調「合創」與「跨域」概念,每件均結合設計師與工藝師的巧思與搭配,讓傳統工藝呈現當代思維。展場以全新視覺空間搭配充滿設計感的作品,帶給大家耳目一新之感。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於開幕代表主辦單位致詞表示,此次展出呈現三個重點,一是「超連結」,連結台灣的博物館、美術館,讓大家看到台灣的工藝之美。今年4月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希望將全台的工藝帶到全台佛光緣美術館,展開工藝、文化及傳承的超連結。二是「超美學」,工藝師以手上的技藝、腦中的記憶,創造出傳統與現代的文明,而美學來自工藝師一生的創意。三是「向前有路」,因為走出來就有了超連結,讓廣大民眾看到工藝之美,和台灣的共存生共榮。

總策展人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工藝從過去為了生存、生活、生計而存在,到以工藝為媒介,演繹美學的概念、利他的行為,此次展覽希望透過詮釋能力,呈現其價值所在。「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以共同跨域,包括跨族群、跨文化、跨地域、跨技法、
跨物質、跨思想的相互對撞、思辨與融和,再生成新的結構,從中發現工藝的詮釋性、精神性、社會性。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說「透過物件來說故事」,然而物件不會說話,希望透過美學的解釋,如同前述的超連結、超美學,讓物件獲得生命力,訴說他背後的故事。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則說,工藝師的創作就像是在修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只要不畏懼、心存善念面對,相信會有好的結果。

工藝界代表台灣頂極工藝協會理事長葉志誠希望未來工藝能夠有更多跨域表現,深植人心、發光發熱。參展代表陳培澤敘述在創作歷程中所貫穿的精神,他表示時代在變動,工藝也隨著時代改變,以作品〈集體記憶〉為例,老舊的紅磚牆說的是老故事,但以現代技法呈現。

佛光緣美術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分別由如常法師、張仁吉代表,以《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聚寶瓶」互贈結緣。眾與會貴賓並以「合創」方式,分組在大型畫板上的8個關鍵字以線進行纏繞,共同創作作品〈合創方程式〉。依序有如常法師、張仁吉、張隆志、林育淳、前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陳訓祥、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陳順章、佛光山功德主張歐淑滿、葉志誠、台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王龍德等為這次開幕創作。

20220709main012

圖說:〈迷離空間〉。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11

圖說:〈夜間飛行〉。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10

圖說:〈賦權再現〉。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9

圖說:〈集體記憶〉。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8

圖說:參展代表陳培澤。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7

圖說:工藝界代表台灣頂極工藝協會理事長葉志誠。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6

圖說: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5

圖說:總策展人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此次展覽希望透過詮釋能力,呈現工藝的價值所在。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4

圖說: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於開幕代表主辦單位致詞表示,此次展出呈現三個重點─超連結、超美學、向前有路。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3

圖說: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左)致贈「聚寶瓶」,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右)代表接受。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2

圖說:眾與會貴賓以「合創」方式,分組在大型畫板上的8個關鍵字以線進行纏繞,共同創作作品〈合創方程式〉。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1

圖說:「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7月8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此為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第一個推出的合作展。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12 20220709main011 20220709main010 20220709main009 20220709main008 20220709main007 20220709main006 20220709main005 20220709main004 20220709main003 20220709main002 20220709main001

「生生不息」李慧倩創作展 探索生命中的每一種可能

【人間社 李淑珍 台中報導】2022-07-06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分館,7月3日舉行「生生不息-李慧倩創作個展」開幕茶會。藝術家李慧倩將留美所學與自己根生的東方底蘊融合,透過創作,嘗試新的媒材,以各種風格及變化,當作一種生命的探索。藉因緣聚合生生不息的創作歷程,在這次展覽作一回顧,展期自即日起至8月7日止。

館長暨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表示,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不只是誦經拜佛,還要讓大眾與人文藝術結合。李慧倩老師藝術創作的展現,每一幅畫都像是生命的探尋,他善用所有的元素融入畫中,元素就好比因緣,元素變化即因緣改變,又創造出另一幅景象。

覺居法師指出,在後疫情時代,恢復到原有的日常,第一步是走出去,與人群連結,懂得保護並照顧好自己,就不怕人群的接觸,才能面對變動的世界。李慧倩老師每一幅畫的創作因緣,相信都能觸發每個人的心靈,從而找到各自的解說與風景。

李慧倩提到,在創作的過程中,從不輕易丟棄任何一種媒材,當下覺得不完美、不喜歡的,就用撕貼的方式去蕪存菁取其所長,再與別的媒材結合,每樣東西都是可用的,甚至是最雜蕪的紙張,都能把它打碎重新製造,這樣的過程往往讓人驚喜連連。

國立惠文高中美術老師吳美純表示,看過李慧倩的作品後總會驚嘆,這是怎麼做出來的?稱讚李慧倩是持續在創作路上爬山的人。他倆於赴美修學藝術時結識,對李慧倩揉合水墨、攝影、膠彩、壓克力、藍晒等各種媒材與技法,創造出各種可能性的畫作,讚歎「他是一位百變、溫柔的魔術師」。

20220706NEWS-002

圖說:藝術家李慧倩(左)致贈畫作〈法喜〉予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永久收藏,由館長暨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右)代表受贈。 人間社記者廖潔怡攝​

20220706NEWS-004

圖說:「生生不息」李慧倩創作展開幕茶會上,形意拳老師劉育棋帶領棋磯氣功班精彩的表演。 人間社記者廖潔怡攝​

20220706NEWS-003

圖說:李慧倩畫作〈法喜〉以空中妙有為基礎,用佛像代表空性,葉子代表無限可能的種子,在浩瀚無垠的宇宙,隨著因緣成長的妙有。人間社記者廖潔怡攝​

20220706NEWS-001

圖說:開幕茶會後,李慧倩(左1)帶領觀眾閱讀作品,深入了解畫作內容。人間社記者廖潔怡攝​

20220706NEWS-002 20220706NEWS-004 20220706NEWS-003 20220706NEWS-001

佛光山徒眾作品巡迴聯展」彰化館展出 佛門親家藝術喜相逢

【人間社 李崑銘 彰化、高雄報導】 2022-06-28

「耕耘心田–佛光山2021徒眾作品巡迴聯展」,6月23日至8月7日於佛光緣美術館彰化館展出,主任妙宥法師於6月25日親自為近百名觀眾導覽,解說以5184片塑膠片串成,由佛光山南天寺全體製作的「2021年立體類佛光獎」〈夢幻泡影–《金剛經》〉裝置藝術,及多項展品。

妙宥法師表示,在星雲大師的支持鼓勵下,「佛光山徒眾作品聯展」已經連續舉辦5年,欣喜結合歷年涵蓋繪畫、書法金石、攝影、影音、立體等類別前三名作品於彰化館展覽,讓在地民眾藉由觀展,明解佛光山徒眾不僅能講經說法,更是畫家、書法家、藝術創作家,落實大師期望徒眾「以藝術弘揚佛法」的宏願。

2020年創作〈微笑觀音〉應邀參展的佛光山法堂書記室道璞法師敘述創作緣由,「您今天笑了嗎?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世間,帶給人們太多的苦難,祈願菩薩的示現,能讓眾生發自內心的微笑,進而由這份『微笑的力量』,讓我們的世界充滿祥和溫暖,讓苦難的眾生都能身心自在、平安吉祥。」

道璞法師的兄長、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和美分會會長吳天寶分享,10多年前,道璞法師畫了一幅法相莊嚴的〈阿嬤觀音〉送給外婆,教導不識字的外婆於畫像前,精進持誦「南無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直至蒙佛接引極樂淨土。感謝大師訂立「以文化弘揚佛法」開山宗旨,讓從小就喜愛繪畫的道璞法師得以在歡喜道場持續發展興趣,藉由畫作度化眾生。

佛光山福國寺如得法師以〈心經篆書〉獲得「2021書法金石類菩提獎」,得媽媽葉玉蘭伸港分會會員轉述如得法師的創作理念,喜歡「中山銘文體」字體線條粗、細、輕、重的變化,讓字體產生一種韻律之美,因此以「中山銘文體」篆書《心經》,願觀聞者了無罣礙、頓消憂煩。

20220628NEWS-001

圖說:佛光緣美術館彰化館主任妙宥法師(後排右7)與眾歡喜合影。 人間社記者李崑銘攝​

20220628NEWS-006

圖說:佛光人與「2021年立體類佛光獎」〈夢幻泡影–《金剛經》〉裝置藝術歡喜合影。 人間社記者張家盛攝​

20220628NEWS-005

圖說:佛光山法堂書記室道璞法師表示祈願〈微笑觀音〉示現,讓苦難眾生身心自在。 圖/道璞提供​

20220628NEWS-004

圖說:民眾仔細端詳展品。 人間社記者李崑銘攝​

20220628NEWS-003

圖說:民眾仔細端詳《人間福報》社長妙熙法師榮獲「2018立體類菩提獎」〈新生〉展品。 人間社記者李崑銘攝​

20220628NEWS-002

圖說:佛光緣美術館彰化館主任妙宥法師親自導覽,解說以5184片塑膠片串成、由佛光山南天寺全體製作的「2021年立體類佛光獎」〈夢幻泡影–《金剛經》〉裝置藝術。 人間社記者李崑銘攝​

20220628NEWS-001 20220628NEWS-006 20220628NEWS-005 20220628NEWS-004 20220628NEWS-003 20220628NEWS-002

記者:吳志恆 台北報導(人間衛視)

集結繪畫、書法、篆刻的藝術,巧妙將佛法以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融合為一,來看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的,拈花微笑-三聯展,希望透過佛教與藝文的結合,讓觀者領略真善美的藝術人生。

印章中的文字,是篆刻藝術家對書法理解的體現,藝術家林建輝結合許多佛教經典的句子,希望可以藉由這次的展覽帶領大眾更認識佛法。

繪畫一直是人類文明與視覺表達的體現,游秉國透過線條與五彩的形式,精準描繪出天地萬物的神貌藉由創新與傳承,表達自我藝術的體悟。此次參展作品中特別選出山水、花鳥、人物三大類,表達對大地自然以及宗教的景仰,期望筆墨丹青間和觀者有心靈上的互動。

而王士綸的五體書法,則藉由古典詩詞聯句與筆法意趣相融,呈現自我修養的氣質。本次展出的書法藝術,可說是五體書法皆備,有傳統文人修身立志之作,亦有佛教慈悲喜捨之情。

拈花微笑聯展,現正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展出,一共展出123件作品,希望透過藝術的展覽能夠了解到真善美的藝術人生。

展覽詳情網址:拈花微笑-林建輝、游秉國、王士綸聯展

佛光緣美術館彰化館4月30日舉辦「禮讚諸佛.慶祝2022國定佛誕節特展–陳毓姍押花師生聯展開展暨《花開花落間悟道》新書分享會」,佛光山香海文化執行長妙蘊法師、三重禪淨中心監寺如宗法師,藝術家黃媽慶、洪文黎、梁秀蓁與陳毓姍老師親友及國際佛光會三重一分會與三和一分會會長、福山寺佛光人等百餘位諸上善人海會雲集、親臨祝賀。

閱讀全文...

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慈悲形象深植人心,千百年來在華人世界廣泛流傳,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特別策畫「遇見三十三觀音-施金輝膠彩畫慶祝2022國定佛誕節特展」,4月24日在佛光山惠中寺舉行開幕茶會,撫慰因疫情而惶惶不安的人心。

閱讀全文...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2-04-25

「曹溪一滴‧石晉華─慶祝2022國定佛誕節特展」4月24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展出藝術家石晉華是台灣少數的觀念行為藝術創作者,從17歲開始的病苦,到因為佛教找到生命的出口,且將他的宗教實踐與修持表現在藝術創作;作品包括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完成和首次發表的行為藝術創作〈墨行〉、〈走鉛筆的人〉、〈身體銘痕〉等,都可看到對於生命與苦難的深刻沉思。

主題「曹溪一滴」指的是佛理的真諦妙義,也是藝術家想與觀者分享的精神與感悟。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今年首次以觀念行為藝術家的創作做為佛誕展展出,石晉華是少數可以用經典,並為佛教創作的藝術家,更是可以將生活藝術化、佛法生活化的當代藝術家。〈墨行〉來自經典《修行道地經》 ,手持裝滿墨汁的鉢在白布上來回行走,稍不專心,墨就會滴在畫布上,每一點的墨跡都是妄想和分心;行走的過程象徵佛教說的「業」,「業」會留下痕跡,但石晉華仍然很自在地透過藝術講述他的覺知與覺醒。

知名策展人陳宏星說,石晉華是用身體勞力作觀念藝術的人,「但我認為他不是做苦力,他做的是當代的宗教藝術。」打破媒材的藩籬,身體或概念都可以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石晉華將對佛法的理解和作品結合,其修行、創作和生活是一體的,一天24小時所有的思想都是沉浸在藝術創作中,「在視覺上一開始可能很難接受石晉華的作品,但接觸到他的精神內涵後就會受到感動。」

石晉華的母親因為想為心裡的痛苦找到出口,於是皈依佛教,進而影響全家人信佛,他由於身體的病痛而學佛,「所以學佛的一切原因,都是因為人生的苦。」在美國讀書時接觸了佛法,將所有的經歷、思想,鍛鍊成了作品。代表作〈走鉛筆的人〉紀錄著石晉華從1996到2016年、總共20年的苦行歲月。他手握鉛筆,往返在長約10公尺、高約2.5公尺的白色牆面前,口中誦唸「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或者持咒,走到一面牆從全白到全黑為止,用掉的鉛筆無以計數。 「當時在做這個作品時要做很多決定,一旦決定就沒有退路。現在回頭來看,如果我還要再做這樣的作品,其實要做的就還是這些。」

〈墨行〉創作概念來自《修行道地經》,佛說一國王要求一死囚持著滿鉢的油步行,以不得溢出一滴油定其生死的故事。故事中的油在石晉華的作品中改成了墨汁,他持著裝滿墨的鉢,來回走在白布上,當墨溢出來時就注入清水,直到鉢完全清澈為止,也象徵著心地回歸本來清淨的面貌。

〈墨行〉和〈走鉛筆的人〉本質都是在懺悔累生累劫的惡業,「但是我在〈墨行〉時,是在佛館這個有陽光且明亮的地方創作,所以心境上快樂多了。」如今他比以往更自在豁達,就是做該做的事,不在乎作品是否會被當成藝術看待,他相信在佛光緣美術館展出將會遇到更多懂他創作的人。

開幕有佛陀紀念館副館長依潤法師、佛光山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法寶堂行政辦公室主任慧菩法師、佛光山功德主陳瑞珍和蔡薛美雲、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陳順章和蘇素賢伉儷,以及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主任連俐俐、高雄水彩畫會理事長陳文融等出席。

20220424TKaohsiung1
20220424TKaohsiung6
20220424TKaohsiung5
20220424TKaohsiung4
20220424TKaohsiung3
20220424TKaohsiung2
20220424TKaohsiung1 20220424TKaohsiung6 20220424TKaohsiung5 20220424TKaohsiung4 20220424TKaohsiung3 20220424TKaohsiung2

【人間社 曾俊美 紐西蘭基督城報導】2022-04-09

紐西蘭南島佛光山於4月5日至4月17日慶祝一年一度的「佛誕節」,從首日開始,信徒與大眾不論男女老少及不同種族,都踴躍蒞寺浴佛,藉由浴佛沐浴身心、淨化心靈,同時向佛陀供花、獻燈及敲幸福鐘,為世界和平祈願。大眾並紛紛到滴水坊享用素食,響應吃素愛地球的運動,國際佛光會紐西蘭南島協會在道場中庭設立服務台,向大眾提供咨詢服務及推廣「蔬食A計劃」。

為了莊嚴壇場,紐西蘭佛光山住持滿信法師於4月5日特地從北島佛光山帶來庭園中精選的花材,再次以「行者的思維」,呈現為期三日的「禪意插花快閃展」,每一件花藝作品的選材及花器,都經過住持的慧眼及巧手搭配,也根據空間的背景色來陳列作品。適逢美術館正展出已故紐西蘭藝術家Keith Morant的紀念展,花藝的自然色彩與絢麗奪目的油畫相得益彰。

「歡慶佛誕節–禪意插花快閃展」共展出9件花藝,除了供欣賞也開放大眾票選,讓訪客現場投票或是通過line讓海外群眾線上參與,選出最欣賞的作品。訪客表示花藝簡潔優雅,內涵豐富又有創意,蘊含著堅韌的生命力,花藝「由簡入繁,由繁入簡,充滿禪意」,讓處於秋季的紐西蘭傳播花的芳香氣息與生命的溫暖。

在全球多災多難及疫情嚴峻的時期,南島佛光山藉由佛陀誕辰的殊勝日子,以簡逸純淨的花藝供養大眾,讓大眾沉澱思緒、淨化心靈、保持正念,顯現內心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佛國淨土境界。

20220409NZ2-1

圖說:紐西蘭南島佛光山慶祝一年一度的「佛誕節」,歡迎大眾浴佛。 圖/曾俊美提供​

20220409NZ2-6

圖說:紐西蘭南島佛光山慶祝一年一度的「佛誕節」,大眾藉由浴佛沐浴身心、淨化心靈。 圖/曾俊美提供​

20220409NZ2-5

圖說:「歡慶佛誕節—禪意插花快閃展」作品。 圖/蘇少暘提供​

20220409NZ2-4

圖說:花藝作品的選材及花器,根據空間的背景色來陳列作品。 圖/蘇少暘提供​

20220409NZ2-3

圖說:小朋友歡喜填寫「佛誕節」祝賀卡。 圖/紐西蘭南島佛光山提供​

20220409NZ2-2

圖說:小朋友響應浴佛。 圖/紐西蘭南島佛光山提供​

20220409NZ2-1 20220409NZ2-6 20220409NZ2-5 20220409NZ2-4 20220409NZ2-3 20220409NZ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