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作為藝術品,應具備形、神、氣、態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輪廓;神,即神韻;氣,即陶藝中蘊涵的氣質;態,即姿態,也就是作品呈現出的各種姿態。另一方面,紫砂壺還需要滿足其作為茶具的實用特性。如壺體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適當,壺嘴出水流暢,壺把端拿方便舒適,壺蓋四周嚴密規整等等。對紫砂壺文化提高更多的認知,馮老師希望通過此次紫砂艺术作品展覽,傳播紫砂壺的歷史文化。

紫砂作為藝術品,應具備形、神、氣、態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輪廓;神,即神韻;氣,即陶藝中蘊涵的氣質;態,即姿態,也就是作品呈現出的各種姿態。另一方面,紫砂壺還需要滿足其作為茶具的實用特性。如壺體的容量和重量比例適當,壺嘴出水流暢,壺把端拿方便舒適,壺蓋四周嚴密規整等等。對紫砂壺文化提高更多的認知,馮老師希望通過此次紫砂艺术作品展覽,傳播紫砂壺的歷史文化。
在這個紛擾冗繁的紅塵中,吳亞鴻老師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表達內心深處情感和思想的語言。今年,他適逢人生七十,步入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冀望,透過翰墨丹青隨心所藝,逐夢於藝,學習「不言大美」,呈獻「墨墨吳言」70幅書畫作品,與喜愛藝術的朋友們交心切磋。
自幼喜愛大自然,熱愛花卉及登山旅遊。畫作創作源於大自然,有一次清晨,與友人登山看到成群的彩蝶飛舞,快樂的飛翔,這一瞬間偶然的邂逅,飛蝶夢幻絢麗是非常難忘的意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多麼的美好,當下腦子里絢麗的色彩記錄了這難忘的邂逅,創作了一系列的“夢蝶”畫作。
夏振基,馬來西亞著名的金石書畫家、專欄作家,擅長詩詞對聯文學,享有「大馬聯王」的美譽。1946年,夏振基生於吉打,在就讀初中二的時候,便開啟了此生不悔的傳統藝術文化之旅。那時候影響他的,有擅長作近體詩的朱矯然,後來又有精於篆刻的陳心禪、水墨畫老師楊應祥,以及與他亦師亦友的資深畫家劉達勇。
此次的展覽有別於一般的呈現方式,李金財用心地從各國蒐集不同的屏風和框架,別出心裁的方式把作品呈現給大眾,希望帶給觀眾不同的視覺震撼,這也算是馬來西亞的首創。其中《星雲大師語錄百則》更是用了長達10公尺的手卷來創作。
以「畫墨為光」為主題,鄭泰均老師的個人畫展,鄭泰均展覽的理念,願我此生、畫墨為光、圓滿此世、無上菩提。
他多次應邀在北京、上海、香港、墨爾本、法國、烏克蘭、布拉格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作品收藏於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烏克蘭舍甫琴科國家博物館、佛光緣美術館、星雲文教館美術館等。
鍾瑜說她心中有一支筆,前半生撰寫藝術理論文章,後半出生以木板雕刻美好藝術人生。 她以剛柔並濟的渾厚線條,刻寫母親堅韌的意志力,以黑金兩色突顯母愛之厚重,畫面簡單樸實。 畫中母親背伏著幼兒,不畏懼風浪的勞動,臉上洋溢著幸福,處處充滿愛與喜悅。
「自然陶藝」創辦人劉育瑞對陶器情有獨鐘,除了全職從事陶藝創作,也習畫已有十多年的歷程。時隔10年,今年再度於東禪館展覽,此次展出的作品已不再是以泥塑佛相,而是以書畫展出「妙心菩提」的佛畫藝術,劉育瑞將身心奉獻繪畫佛像藝術,佛像的莊嚴靈動,正是反映藝術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意境。
蔡清坤坐在畫布前,伴隨著動感的雨林節奏,捕捉原住民的舞姿,利用不同線條之間的光暗交互作用,把人生活與大自然交融的神態,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這是本地知名畫家蔡清坤最新的創作題材:把舞蹈員的舞姿,從柔美曼妙,到英姿煥發,將那一瞬的動感和火花捕捉下來,凝結在色彩斑斕的畫布上。
藝術家黃雪媛深受佛法藝術融入生活的理念而啟發,透過牛牛肌理畫展,展開一段充滿觸感的心靈探索之旅。十年前踏上禪修之路,近六年來持續密集禪修,賦予了她豐富的思考體驗和創作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