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一館「藝術沙龍」布展圓滿 團隊義工開發耐煩和美學

2023/10/20 資料來源:紐西蘭佛光山官網

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舉辦的第七屆「櫻花節藝術沙龍」即將於10月28日拉開序幕。10月20日館長滿信法師帶領美術館義工近30位,經過幾天的不眠不休,終於將百位藝術家的11類600餘件作品和諧整齊的呈現在展場中。

「大眾參與布展,把自己融入藝術作品中,用心的接待、誠懇的服務、細心的收件、小心的擺放,將本土藝術家的創作和諧地融入整個空間,有品質的呈現出來。參展的藝術作品如同609個心靈,透過人間佛教本土化的理念而融為一體的展現在大眾面前。」館長滿信法師感謝常住團隊和義工的配合承擔,不計日夜地參與掛畫,讓整個布展進行的有條不紊,讓人感動。

北島協會第一分會督導Meggan Lam透露出600餘件作品的佈置很難一次到位,過程需要非常多的智慧與耐煩。團隊的專業性將事情化繁為簡,例如展場空間的設計、作品特性的搭配等難題,仿佛在館長的踱步間就有了概念,作品的佈置行雲流水,一切自然融合成一體。這種智慧令人著迷,自己要永遠跟進腳步學習。

參與布展的佛光青年Thomas Lai工程師隸屬於工程團隊,感謝館長滿信法師的帶領和指導,表示有承擔就會有成長,整個團隊都如藝術沙龍一起擴大,一起更有氣質。佛光青年Edwin Teoh工程師表示,高手在眾中,團隊細心地照顧每一個作品,從編排分類到現場的設計與調整,十分通順。佛光青年Jack Siow工程師亦分享自己在擺放作品時,憑藉不同的嘗試,學習到的豐富內容。

負責藝術家接待和作品收集、搬運團隊的義工亦紛紛表示感謝藝術沙龍的平台,北島協會第四分會Eric Chang會長認為,感謝有此因緣參與本土藝術屆的歷史,感受到無比的充實。第二分會督導Pauline Young表示,「從藝術家踏入山門,就有人接待,館方受理其作品的用心與運送,在道場服務的過程好似美中做樂」。佛光幹部劉英萍負責執筆與發送邀請函的工作,「服務的過程就是不斷去蕪存菁,佛光山團隊為大眾為社區為藝術的服務,細節中盡顯專業。」

紐西蘭一館館員Vicky Han指出,此屆「藝術沙龍藝術工作坊」共有22位藝術家參與, 41場次包括Live Demo的現場創作、Artist Sharing藝術家導覽及workshop創作工坊等教育推廣,參與此項目的藝術家已超過去年的兩倍。

20231020-NY1-006
20231020-NY1-005
20231020-NY1-003
20231020-NY1-004
20231020-NY1-002

紐西蘭一館/紐西蘭第七屆藝術沙龍展覽籌備 本土藝術家雲集佛光緣

【人間社 韓筱葉 奧克蘭報導】2023-10-17

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於10月10日至15日間迎來百位本土藝術家,為「2023年第七屆藝術沙龍Art Salon」送來的繪畫、雕塑、陶藝、木雕等11類近600件各自的創作,北島佛光山常住法師、美術館館員、義工及佛光幹部共同接待。

館長滿信法師帶領工作團隊籌備展覽工作,表示3年疫情衝擊了各行各業,藝術家也深受影響,但種種的挑戰啟發了他們新思維,鼓勵藝術家持續藝術創作,展示不同的視野。年度藝術沙龍展是當地本土社區的美學嚮宴,也是佛教在紐西蘭本土化、人間化、藝文化的歷史進程。館長勉勵工作團隊勤勞用心為大眾服務,實踐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給」及「無我」的精神,真正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藝術家們很歡喜來到道場親自送作品,表示道場的環境充滿了和平、歡喜的氣息,希望在展覽期間加入藝術工作坊的行列,也互相鼓勵共同參與,建立在公眾前現場進行藝術創作的信心。馬賽克立體藝術家 Luis Casares是第三次參加展覽,「北島佛光山是我在奧克蘭最喜歡去的地方,感謝團隊將展覽的事宜安排的井然有序,從來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美術館看到有這樣的水準和奉獻精神」。

三分之一的藝術家第一次來道場,佛光人帶領藝術家參觀北島佛光山建築及星雲大師一筆字展,藝術家Jane Puckey來信表示「I felt very welcomed by you all」。藝術家Bridget Mintoft喜歡長廊上大師的法語,特別是「人,只為自己而活很自私;人,只為親人而活很辛苦;人,能為他人而活很偉大;人, 能為社會而活很踏實」,她感到很榮幸為這個世界創造美好的事物, 也很感謝道場提供平台為藝術家展出。

2023藝術沙龍即將於10月28日至11月26日在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精彩展出。歡迎大眾攜帶家人,朋友共同前來支持本土藝術家,一同欣賞一場激蕩心靈的藝術饗宴。

20230117-NY1-005
20230117-NY1-004
20230117-NY1-003
20230117-NY1-001
20230117-NY1-002

紐西蘭一館/"台灣藍"席捲紐西蘭!湯文君創作個展吸睛

記者:人間衛視 紐西蘭奧克蘭 綜合報導 2022-11-16


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目前正在展出,台灣藍染藝術家,湯文君的個展。最大作品,長達20公尺,呈現出充滿生命力的海底世界。跟著鏡頭,一起去欣賞。

大型藍染作品,從天花板垂墜下來。藍色染料,和白色圖案,簡單元素,交織出豐富層次感,海底世界躍然畫布,傳遞愛地球理念。

從小動物到佛菩薩,還有大自然美景,別出心裁作品,是藝術家湯文君,投身藍染二十多年心血結晶。她從種藍草、做染料,再到創作,統統一手包辦,甚至致力於推廣台灣藍染。

貴賓雲集,開心剪綵。從議員到警長,再到台灣外交官,全都齊聚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感受優雅台灣藍,席捲紐西蘭。

紐西蘭一館/2022 Art Salon 藝術沙龍 民眾熱烈參與教育推廣

2022-11-07

紐西蘭一館2022 Art Salon 藝術沙龍轟轟烈烈的進行著。

有別以往的現象,今年參展的藝術家不斷帶他們的家人及朋友前來參觀展場、道場,多了不少的互動因緣。

在這整個月的展出期間,紐西蘭一館為藝術家安排了大約30場的教育推廣,讓藝術家有機會與現場的大眾互動,將整個道場增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氛圍。

20221107NEWS-NZ1-18
20221107NEWS-NZ1-17
20221107NEWS-NZ1-16
20221107NEWS-NZ1-15
20221107NEWS-NZ1-13
20221107NEWS-NZ1-14
20221107NEWS-NZ1-12
20221107NEWS-NZ1-11
20221107NEWS-NZ1-10
20221107NEWS-NZ1-9

紐西蘭一館「靛青花語-湯文君藍染創作個展」開幕 氣質「台灣藍」綻放西方世界

【人間社 王霂陽 奧克蘭報導】2022-11-02

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於2022年10月29日舉辦「靛青花語-湯文君藍染創作個展」開幕典禮,紐西蘭館館長滿信法師、駐奧克蘭台北經濟文化辦處陳詠韶處長、Howick區議員Adele White、紐西蘭警署部高級警長SSgt Anson Lin等貴賓為活動剪綵,北島佛光人及近百位佛光緣之友、慕名而來的藝術愛好者共同見證。

佛光緣美術館與臺灣諸多優秀工藝藝術家有多次的合作展出,將精湛的台灣工藝之美推向國際,今年特別推薦藍染工藝藝術家湯文君老師前往紐西蘭舉辦個展。湯老師接觸藍染工藝20餘年,專心投入於藍染與實作,將所學各種技法呈現於本次展覽中。她表示,「推廣台灣藍染是我最大的職責,從藍草種植到藍料製作皆親力親為,以吸納不同工藝精華來提升台灣藍染特色」。

館長滿信法師致詞,湯文君老師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藝術家,以獨樹一格的氣質和靈巧的工藝呈現對自然萬象的感悟與對自然保護的尊重。館長為大眾現場導覽,「最長的作品有20米,最具吸引力的工藝包括3D藍染等,豐富的染著層次展現功力的深度,不同尺寸跨度敘說同樣的專注」。今天也有本土的扎染藝術家來到現場,希望可以啟發大家的創意和靈感,透過交流與互動,心靈得以擴大,這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陳詠韶處長表示,自己很榮幸在紐西蘭櫻花盛開的季節應邀參加此次展出。台灣特色自然環境所孕育出的藝術作品得以呈現出驚艷世界的藍色,離不開藝術家的紮實積累,湯文君老師是台灣藍染工藝的帶領者,是台灣的自豪。感謝佛光山的支持,可以讓優秀的台灣本土藝術與世界建立橋樑。

Adele 議員也在開幕式上致詞,感謝館方再一次為社區的美學涵養加分,希望到訪者可以把這次的展出告訴身邊的人,讓「台灣藍」同紐西蘭的櫻花一樣盛開在純淨的春季。Anson Lin高級警長表示,「藍色也是紐西蘭警察的制服顏色,唯有大眾的支持,才能為社會保駕護航。感謝住持和法師們帶領佛光人精進不斷,始終為社區輸入善美、實在的養分,讓美不僅存在於藝術展館,更紮根服務者的心中」。

星雲大師曾說「人的生活離不開美感,從生活中感受、領略美的事物,才能享有藝術的人生」。館方團隊在館長滿信法師的帶領下,從策劃、籌備、邀請到布展,以高品質的服務將台灣藍染的靛青之美為紐西蘭社區的多元性豐富內涵。此展將繼續開展到12月4日,歡迎大眾前來分享這份藝術喜悅。

20221102NEWS-NZ1-010
20221102NEWS-NZ1-008
20221102NEWS-NZ1-009
20221102NEWS-NZ1-006
20221102NEWS-NZ1-007
20221102NEWS-NZ1-005
20221102NEWS-NZ1-004
20221102NEWS-NZ1-003
20221102NEWS-NZ1-001
20221102NEWS-NZ1-002

紐西蘭佛光緣美術館「第六屆藝術沙龍」開展 藝術風華再現人間

【人間社 王霂陽 奧克蘭報導】2022-11-01

10月29日,由紐西蘭佛光緣美術館主辦的「第六屆藝術沙龍展」正式拉開帷幕,同日亦舉辦藝術家聯誼會,邀請參展藝術家回到北島佛光山為開幕典禮剪綵慶祝。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館館長滿信法師帶領北島佛光人團隊、奧克蘭市議員Sharon Stewart、Hon. Maurice Williamson議員、Howick區議員Adele White、紐西蘭警署部SSgt Anson Lin高級警長、駐奧克蘭台北經濟文化辦處陳詠韶處長、藝術家及親友200餘人出席。

今年有90位本土藝術家,超過400幅藝術作品亮相「藝術沙龍」。各流派百家爭鳴,種類包括油畫、水彩畫、玻璃藝術、攝影、雕刻、編織、刺繡等,續寫多元性及多樣化。數月以來滿信法師帶領團隊集體創作,從執行、策畫、布展、導覽、邀請都呈現高品質的服務,為當地社區建立起文化互動的橋樑,開發出更多和諧氛圍及善美的創作靈感。

滿信法師致詞,感謝藝術家再次回到道場,成就美學西來意。「不少藝術家從2016年第一屆藝術沙龍以來一路參與,從支持到護持,有緣的大眾都能目睹紐西蘭本土藝術的風采,溫暖著人心。佛光緣美術館是創辦人星雲大師送給世界大眾的禮物,館方不捨晝夜的籌備室內外的展場,化繁為簡,以智慧善巧呈現藝術家的熱忱與創意」。法師現場導覽Roland Seibertz、Nidaal Altimimi等畫家的幾幅作品並分享背後的故事,將和平、和諧、純淨的信息與大眾結緣。

貴賓紛紛表示感謝,議員Sharon指出,道場是社區的驕傲,歡迎大家協同親朋好友來參與這場年度盛會,更希望大眾能夠收藏這些本土作品。第一次參加「藝術沙龍」展的Hon. Maurice Williamson議員分享:「看到大家臉上充滿了喜悅,期待欣賞展出的藝術作品,並接觸到有才華的紐西蘭藝術家」。

Howick Historic Village的經理暨歷史學家Lexie Palmer表示,藝術與教育是文化的基礎,藝術作品皆是一份精心的創作,值得回味並存在非凡的意義。

陳詠韶致辭,感謝佛光山不僅在台灣支持藝文,在紐西蘭依然為弘揚優秀本土文化不遺餘力。並表示今年是有意義的一年,大眾在疫情的線上隔離結束後,重新連結實際生活,感謝館方六年的不斷耕耘以及為大眾的用心。

星雲大師從人間佛教出發,藉由藝術廣宣教義、擴大影響,豐富了本土文化審美,為佛教添加了旺盛的生命力。

北島佛光山今天人天共享,與會大眾紛紛熱情收藏鏽鐵藝家Trish Clarke、畫家Irina Velma等諸多作品,Liz Payne、Amannda Gleason等藝術家也感謝道場的專業服務和支持。

20221101NZ1-010
20221101NZ1-009
20221101NZ1-008
20221101NZ1-007
20221101NZ1-006
20221101NZ1-005
20221101NZ1-004
20221101NZ1-003
20221101NZ1-002
20221101NZ1-001

「紐西蘭第六屆藝術沙龍」開展在即 90位本土藝術家期待展出

【人間社 王霂陽 奧克蘭報導】2022-10-26

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舉辦的「2022年藝術沙龍」即將於10月29日拉開序幕,今年的展出由線上重新轉回實體,參加此次展出的90位本土藝術家將提供400多件作品,分成11類別於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室內外展出。從10月8日起,近70位參展藝術家前來佛光山將作品呈送給主辦單位,並與工作人員熱情交流。

去年因為疫情的緣故,藝術沙龍轉為線上展出,虛擬的雲端展廳為藝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來自Rotorua的Lani Eyles和來自Howick的畫家Amanda Gleason以及Patricia Hollis都是通過雲結緣,報名參加今年的展出。「從虛擬走到現實,哪怕驅車3個多小時,我也要親自將藝術作品送往佛光緣的現場」Lani如此表示。Akanksha定居紐西蘭已有2年多,之前她就參加過2021年的線上藝術展後經常回到道場,並早早就為今年的藝術沙龍展報了名,「感謝主辦單位不懼挑戰,哪怕疫情也不間斷舉辦優秀的藝術展,將正能量呈現給大眾」。

兒童圖書插畫家Georgia Spence是在Bucklands Beach Intermediate中學教書的老師,表示「去年的雲端藝術沙龍閉幕後仍意猶未盡,今年終於可以將自己的作品送來佛教寧靜的地方展出,這種歡喜好像夢想成真」。畫家Roland Seibertz分享:「去年在我們的網站上看到了往屆Art Salon的介紹和照片,心裡充滿了溫暖。自己的作品通常都是大尺寸,就載了2幅近2米的最驕傲的大作品來給美術館甄選」。

畫家Barbara MacKinnon去年參加了線上展覽,藉由送作品第一次參訪道場,「以前拜訪過泰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寺院,但是這裡和諧的氛圍、大師一筆字深厚的哲學、太子展的色彩、古典建築讓我心曠神怡」。馬賽克藝術家Luis Casares去年參加了線上展覽,其好友Niels Nielsen也是多次參加藝術沙龍的木藝家,他們表示,無論是線上線下,每一年的藝術展都把展場佈置的非常別緻,很放心將作品交給館方佈置。

過去的兩年,有些人等待邊境開放、有些人等待摘掉口罩,而畫家Eion Bryant和太太表示,他們一同等待將作品能送來道場展出,並應邀參加「靛青•花語—湯文君藍染創作」展。第一次目睹藍染,他們不禁感歎簡單的染料也可以呈現如此精美的圖案和復雜的花紋,整個展覽的氣氛都被佈置的非常平靜與祥和。

同樣等待的還有雕塑家Peter Mansfield,他帶來了多件選材不同的藝品給館方挑選,「終於有機會可以來到道場展覽了,兩年裡我從Pakuranga搬往北岸Snails Beach,卻仍不忘回來的路」。雕塑家Oriah Rapley參觀藍染創作展時表示:「佛光緣美術館的氣氛和精采的作品讓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是東方的魅力與西方創意的碰撞」。

畫家Wendy Worley同先生Bob一同來送作品,她曾參加2020年的藝術沙龍,在預覽「藍染展」時, 表示「每幅作品出神入化,回憶起30年前自己曾參與過Tie-dying 的工作,印象中也有一些扎染的技巧。藍染的藝術品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明年我作品創作要加入扎染的技法進行創作」。

畫家Alhan Al Saqur是一位微生物學家,也是滴水坊的常客,她和她的家人早在2013年北島佛光山開光典禮中就曾為佛陀獻燈,「星雲大師的法語,讓我知道佛教充滿了智慧,因此我特別想要深入了解,希望我的藝術作品可以為寺廟的氣質貢獻一分」。「5年前我拜訪過道場,許久未見,氣質與風采更上一層樓」,住在Devonport的畫家Karlalise Horstmans也是一位作家。她在尋找靈感的時候偶然看到了Art Salon招募藝術家的訊息並踴躍的報名參展,更是承諾要帶著他的子女親朋一起來參加開幕典禮。

雕塑家Peter Brammer和陶藝家Julie Cromwell曾經在2018年藝術沙龍時將他們的作品「Balance」贈與道場,時隔數年他們開車近4個小時帶來了嶄新的作品,「終於有機會在道場的庭院內展出,感謝住持親自帶領團隊,經過數次的調整,把作品安放在禪園之中,使其呈現出最佳的狀態」。同樣開車四4小時的還有Whangarei畫家Barbara Ruhdorfer,「本想寄過來,最後決定還是要親自送來。當看到「主題看板」採用了我的作品,心中無比感動。做為藝術家很難被認可,很感謝Art Salon給我們力量」。

陶藝家Bob Kay從2018年就開始參加Art Salon,4年從未間斷。他分享作品在道場展出後一定會被人收藏。「雖然很遺憾臨時決定要去英國探望生病的親友,不能出席29日的開幕,但是今天在滴水坊用餐,也算是給自己加油」。

攝影藝術家 Marina de Wit也是Art Salon展的常駐藝術家,作品大多都以花卉攝影為題材,不少作品在開展之處便被人預購。Marina同義工分享「今年參展的作品創作是將許多鮮花放進一個大大水缸中,反復拍攝40幾次後將拍到的照片層層疊加,最後的點睛之筆,她選擇了加上油畫的touching,使得作品有著細膩的畫面卻很真實立體」。畫家Vjekoslav Nemesh帶著她的學生Wendy Worley 前來送作品,在停車場Nemesh感嘆疫情被關的太久,許久未來都快忘記道場的路了,「週末我會來道場做現場繪畫,和當地的大眾結緣,用自己的方式,為主辦單位增添人氣」。

畫家Janette Jorolan Castroverde是來自菲律賓的藝術家,能夠在如此美麗的地方看到自己的藝術作品得以展出,這是亞洲人的榮譽,也是本地人的驕傲,Janette表示。畫家Liz Payne和她的孫女一起來道場送作品。初來道場,義工帶著她們導覽道場的景觀,藝術家對道場的文化氣息與智慧底蘊感到震撼,感謝並承諾要帶著她Art group的成員以及朋友來參加今年的展覽,加入佛光之友的團隊。

纖維藝術家Viktoria Karaman曾經拜訪道場時就發願希望自己的藝術品可以在佛光緣美術館中展出,「這是道場對我的助緣,我要珍惜」。畫家Anastasia Katalkina也說:「這個寺院特別不一樣,就好像有一個「鑽石」的感覺。走進來就感到安靜舒服,非常友好。我的目標是帶50個朋友跟親人來參加我們的Art Salon 展。

雕塑家Judy Rogers說,每次來道場都感覺被照顧到,工作團隊都很認真且專業的照顧她們的作品。畫家Karen Cullen表示自己很喜歡創作有色彩的作品,今天來到現場,發現竟然有這麼多藝術家一同來展出,突然覺得自己找到了團隊。一位從北地的Flax編織藝術家Wendy Naepflin來信表示,希望10月30日在道場做Live Demo,現場示範與大眾結緣,讓紐西蘭特色編織藝術得以廣泛的傳播與傳承。

「感謝」、「榮幸」、「歡喜」、「祥和」是藝術家口中的高頻詞彙,多元的品類呈現出心靈提升擴大,不一樣的聲音描繪出同樣的歡喜。第6屆櫻花節藝術沙龍展將展出至12月4日,在館長滿信法師的帶領下,佛光人集體創作,必將再次為社區民眾帶來一場美學饗宴。

20221026NEWS-NZ1-006
20221026NEWS-NZ1-007
20221026NEWS-NZ1-005
20221026NEWS-NZ1-004
20221026NEWS-NZ1-003
20221026NEWS-NZ1-001
20221026NEWS-NZ1-002

「佛光之美-信仰與傳承」攝影展紐西蘭一館開幕 運用智慧讓世界動起來

文:紐西蘭佛光山-佛光新聞  ( 07 月 15, 2022 )

攝影展作品收錄2021年佛光之美「信仰與傳承」攝影比賽精選作品,包含五大洲的佛光人在全球各地建設信仰生命,服務大眾的美好畫面,以通過鏡頭的語言表達人間佛教淨化人心的真善美。紐西蘭一館緊跟國際佛光會的腳步,開創性地使用APP Artivive增強現實技術,靜態攝影作品以自由和動態的方式呈現,「信仰與傳承」激蕩出「智慧與創新」的新篇章。

館長滿信法師感謝世界總會主辦此次攝影展,「紐西蘭在此次攝影比賽有多件作品獲獎,這是大眾一同努力的成果,也是人間佛教的智慧與大眾心中光明的共鳴,因為有信仰的力量讓我們齊聚在這裡,啟動美,分享美,感受美,請大家用智慧讓世界動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激盪的不僅是靈感 ,更是突破與創新,是格局的提升,是氣度的再現。」

Sharon議員讚歎佛光山道場和佛光緣美術館一館是紐西蘭大眾一定都要來參訪的地方,這是佛光山送給紐西蘭的禮物,感謝每一位參賽者及獲獎者,也感謝佛光山道場、警署部及社區各單位多年來的集體創作,表示「每一個願意分享美、守護美的人都是自己的贏家」。Adele主席感謝主辦方的邀請,一起見證與分享這份感動。每一次回到佛光山,都可以感受到道場帶給社區不同的驚喜與創意,感謝佛光山一直以來對社區的服務和歡喜的供養。

Anson 高級警長表示很有福報能與大家一起欣賞這美輪美奐的展出,「在攝影作品裡有很多道場與紐西蘭警察的互動合作,警察出坡、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文化節、新年舞獅等等。在去年疫情封鎖期間,很感謝道場長時間以來給予警察全力的支持與照顧,尤其在疫情期間每週提供食物給在前線辛苦服務的警察們,這份關心讓人感動」。

展覽現場,館方特別準備可口的茶點供養大眾,佛光之友Amanda表示【佛光人正在用動詞形象來詮釋當代對美學的新概念】,「佛光之美」攝影作品藉由照片的無聲說法,展現信仰與傳承之價值,為人間佛教在紐西蘭留下充滿創新的歷史畫面。

▼館內剪影,可點選小圖放大瀏覽

20220715NEWS-015
20220715NEWS-014
20220715NEWS-013
20220715NEWS-012
20220715NEWS-011
20220715NEWS-010
20220715NEWS-009
20220715NEWS-008
20220715NEWS-007
20220715NEWS-006

【人間社 張爽 紐西蘭奧克蘭報導】2022-04-12

在一年一度佛誕節前夕,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悉達多在人間-慶祝2022佛誕節特展」於4月9日重新開放,近350位民眾參觀。此展作為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文化節活動的主場地之一,在教育推廣方面,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館最具特色的展場,每年平均超過3萬名遊客參觀。

館長滿信法師帶領一館館員韓筱葉、Winnie Guan等,於重新開展前1個月進行設計及佈置。展廳外的「三好樹」上掛滿了繡球花球,外牆張貼著象徵佛教教旗顏色,大大小小的立體紙花球及「三好四給」英文內容,為展場增添動感活力,吸引了許多訪客拍照留念。

走進展場,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新增設的悉達多太子聖像及五頭生動活潑的小象,寓意星雲大師的「五和」理念,同時設置了兒童活動區,不僅提供「三好四給」拼圖,寓教於樂,也擺放了《兒童百喻經》繪本,書中以淺顯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畫道出人生哲理,啟發兒童思考能力,並培養感恩、惜福、柔軟的心。

「三好四給」樹下的星雲大師法語區也增加了新的內容,目前總共有1024條不同類目的法語,為大眾帶來心靈的啟發。整個展場的設計,處處體現了「三好四給五和」理念並傳遞人間善美和諧的正能量。

Winnie表示,許多訪客都是一家人共同前來參觀,有些興奮得在五彩繽紛的LED燈下拍照,有些認真觀看〈佛陀的一生〉影片,最熱絡的當屬兒童活動區,有家長和孩子齊上陣,也有孩子獨立完成拼圖。一位家長馬先生反饋,拼圖是一項非常棒的親子互動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和家長的耐心。

剛剛經歷喪母之痛的6歲男孩Jack,與家人參加母親的入塔儀式後,來到展場參觀。他專注地拼圖,很快完成了2件,小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拼圖令他暫時放下悲傷,也安慰了他幼小的心靈。

有一位母親帶著3個孩子來參觀,母親驚訝的表示,平時非常頑皮的孩子們走進展場就安靜下來,真是不可思議。孩子們也說,這個地方真好玩!

20220409NZ1-4
20220409NZ1-3
20220409NZ1-2
20220409NZ1-1
20220409NZ1-5
20220409NZ1-4 20220409NZ1-3 20220409NZ1-2 20220409NZ1-1 20220409NZ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