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館 /「生命探索‧覺年法師繪畫展」 佛光緣美術館開幕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3-07-10

「生命探索‧覺年法師繪畫展」,7月9日於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展出藝術家、佛光山靈山寺監寺覺年法師,在生命最艱困的時候,從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一筆字」,啟發了他畫下了「一筆畫」。在一筆一畫中,畫出對生命的探索,對地球的關懷,傳達大師的三好、四給、五和,發揚生命的真善美。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表示,覺年法師是很受敬重的一位師兄,他在宜蘭山區的靈山寺,終年與蟲蛇為伍。夏天一到還有洪水,沖斷唯一能夠對外聯絡的橋,然而他可以在那固守近30年。在生命中最困頓的時候,他能夠轉化、蛻變。以簡單的紙、筆,畫出重重無盡的生命,具備了當代性與自性,在困頓中創作,彰顯了「以生命影響生命」。

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表示,靈山寺不只是道場,也是生命教育的場所。覺年法師以一筆畫,和善用周遭環境,喚起大家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在深山中推動大師的人間佛教,是位了不起的畫家與法師。

覺年法師自述他來自馬來西亞的多元信仰家庭,以追隨像大師這樣的偉人為目標。所在的靈山寺,一眼看去都是山頭,蛇在腳邊爬過。缺乏現代設施,反成為生命教育的極佳場所,秉持大師的指導「玩出慈悲,遊出智慧,戲出人間真善美」,帶出一個又一個的生命探索教育營。後來病苦纏身,一度以為生命要到盡頭了,此時腦海中浮現大師的一筆字,那心心念念為眾生的身影,讓他生起力量。而因為大師的「一筆字」,觸發他畫「一筆畫」的靈感。

一筆畫的構成為「點線面」,從起點、走出去到繞回來。從覺年法師的畫作,可以看到對生命的思考、季節的變化,也探討地球暖化、糧食危機等議題。覺年法師表示,大師提出的「五和」是地球文明的象徵,透過畫作,傳達的是星雲大師的普世價值,和人間佛教的理念。

開幕出席有佛光山淨業林堂主永藏法師、小港講堂住持永恭法師、佛光文化出版社社長滿觀法師、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法堂書記二室主任妙廣法師,以及陶藝家黃大安、功德主蔡薛美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新加坡英仕學院董事長趙叔碧、富麗佳人企業集團董事長謝袖芸、承祐室內裝修設計公司董事長溫正明等。

20230710main-008
20230710main-007
20230710main-006
20230710main-005
20230710main-004
20230710main
20230710main-003
20230710main-002

總館 /【生命探索 】用繪畫探索生命

文/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2023/07/09

一筆畫出生命力,從繪畫探索生命,佛光山覺年法師於宜蘭靈山寺弘法近三十年,以藝術的畫筆,彩繪生命的光明面,畫出對生命的愛與關懷。

20230709main 001

〈受傷森林〉

—— 森林漸失,皆因人為;千年樹木,難以復原。

地球肺腑,默然無語。「藍色地球是生命賴以存活的命根,翠綠森林因人類的貪欲破壞而消失,千年的樹木也因人為砍伐而難以復原。」

20230709main 002

〈奮起飛揚〉

—— 突破困境,掌握命運,美夢成真,逍遙飛翔。

乘著愛與希望的雙翼,可以讓生命發光,奮起飛揚:「生命有了希望和溫暖,便不會駐足於過去的一切,不掛念未來而能奮起飛揚,突破生命一切困境,即可掌握自己的命運。若能掌握自己的命運,生命自然可以逍遙自在。」

20230709main 003

〈同體共生〉

—— 共生吉祥真善美,法水長流五大洲,共生共榮愛地球。

共生吉祥是人間最美的和諧。畫作以寧靜和諧的心靈能量,畫出對世界的祝福:「若世間充滿真善美,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互相傷害將會減少,便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共生共榮。彼此多一些尊重與包容,社會就會多一點和諧;國際間彼此相互信任,世界便能和平安樂。每一個生命個體,若能了解生命的共生因緣,便能共生吉祥。使『地球』能永續,覺悟之泉能長流,一切生命離苦皆得安樂。」

覺年法師用一筆一畫,畫出生命的願景與愛護地球的宏願。多年來他以畫廣結善緣,以畫療癒人們的心靈,用愛畫出希望,用慈悲接引眾生,用畫撫慰安定人心;結合了佛光山星雲大師的三好、四給、五和及真善美的生命傳承,藉由「生命探索」的繪畫展,讓大家自己開啟自己的靈性,探索生命。「生命探索‧覺年法師繪畫展」即日起~8/6於佛光緣美術館展出。

佛光緣雙特展 集刻《心經》印心、長輩畫佛接心

【人間社 王淑芬 高雄大樹報導】2023-04-24

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迎接佛誕節舉辦雙特展,「經篆觀心─2023阿罩霧小刀雅集聯展」、「尋覓心中的佛陀─慶祝2023國定佛誕節特展」4月23日揭幕,有62人合力篆刻的《心經》套印,也有農村長輩以彩筆詮釋心中的佛陀等,創作者以心接心,分享他們的一方淨土。

雙特展下午在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展,由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篆刻藝術家林滄池、藝術家莊雅棟、策展人陳看牛、繪畫老師許翠華等人剪綵,還有百餘名創作者與會共同揭開雙特展的序幕。

如常法師致詞介紹雙特展的內容時表示,感動於社區長輩素人以純淨的心,直向的用線條構圖,畫出「莊嚴的佛像」,他肯定每一張創作都是「生命中最美的作品」。

蕭宗煌說,長輩素人的創作圖像不拘泥於形式,正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體現;也是「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寫照,映照出創作者心中的平和、喜悅。

來自燕巢、岡山、彌陀等地區的農村長輩,創作者年齡不一,多為70歲以上,而年紀最長的是90歲的楊萬福。他的「菩薩像」被形容是「最不像的畫像」,但許翠華肯定有「孩子般的初心」,純真、可貴。

82歲的劉雪以「尋覓心中的佛陀」為主題,畫出一幅方臉、塌鼻的佛陀像,還被放大成展場的背板,成了眾人的焦點。被問到創作的發想,直說「拍細啦!」 他受訪表示,「剛開始學拿畫筆不知如何下筆,簡直比拿鋤頭還重。慢慢地畫出興趣來了,已能放得開、大膽的畫下去!」

「經篆觀心」篆刻作品也很精采,由林滄池帶領62名篆刻者,以一人一句的方式,集刻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參與者各自篆刻一套《心經》,也透過集刻的方式再共同成就260個字的《心經》套印。

林滄池指出,參與者以1至2年的時間篆刻,他們透過創作觀照自心,清晰地看見自己六根所對應的世間,在每個刻刻磨磨的過程中,消減心中的貪瞋痴,同時也在精進篆刻技藝。

林滄池、莊雅棟、許翠華及多位創作人也為觀展者導覽解說,分享創作心得。雙特展即日起展覽至6月4日,歡迎民眾觀展。

20230424Main-006
20230424Main-005
20230424Main-004
20230424Main-003
20230424Main-002
20230424Main-001

「富樂吉祥─廖勝文漆藝創作展」開幕 以傳統工藝喜迎新年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3-01-15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新春特展「富樂吉祥─廖勝文漆藝創作展」1月14日開幕,展出藝術家廖勝文為台中市文化局「漆藝—夾紵漆器」保存者,鑽研漆工藝逾20年,曾獲大墩美展、傳統工藝獎、日本金澤國際工藝三年展等獎項,為優秀中生代傳承人;作品融和傳統與現代,呈現當代漆器藝術的新思惟。此次展覽配合「佛光山2023年春節平安燈法會」,希望以這美麗的傳統工藝和大家喜迎新年。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提及漆藝約有7、8千年歷史,唐代鑑真大師東渡日本,也將夾紵造像帶進日本,漆藝後來被發揚光大,成為日本具代表性的工藝之一。廖勝文將傳統融合現代,每件作品都是真心投入,充滿生活的朝氣和生命的趣味。

1996年,漆藝家黃麗淑見漆藝日漸凋落,提出「漆器藝人陳火慶技藝傳習計畫」並開班授徒,廖勝文也去報名,當時主辦單位考量廖勝文已經36歲且已婚,猶豫是否收為學員,後來見他是美工科畢業,於是讓他錄取這項計畫,從此廖勝文走上漆藝這條不歸路。

提到這段經歷,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吳華宗以「傳奇、坎坷」形容廖勝文的前半生;廖勝文用的是施作難度高、工序繁複的脫胎技法,堅持使用生漆,以傳統技藝為基礎,結合現代媒材創新形式,作品精湛典雅,為台灣漆工藝開創新風華。

廖勝文表示,此次能在佛光緣美術館展出,要感謝眾多前輩先進。他為此次展覽特別創作〈富樂兔〉、〈吉祥兔〉、〈兔大叔〉等迎春作品,其中〈兔大叔〉是其〈漆藝大叔〉系列的延續;大型漆器創作〈棒棒糖女孩〉則是他心中女兒的形象。他認為漆藝最可貴的在於材料,既天然又環保,運用在日常用品、藝術上皆可,更希望漆藝走進大眾的生活中。

廖勝文致贈作品〈透視年代〉予佛光緣美術館,如常法師代表接受和頒贈感謝狀、星雲大師新春賀辭「仁和安康‧富樂吉祥」、大師著作《合掌人生》。前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佛光山榮譽功德主陳瑞珍、台灣頂極工藝協會理事長葉志誠、响仁和鼓藝工坊王錫坤、漆藝家及「人間國寶」黃麗淑,以及台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王龍德、台中市漆藝協會理事長劉凌冲,和藝術家黃大安、莊雅棟、許翠華等近150人出席。

20230115Main-010
20230115Main-009
20230115Main-006
20230115Main-008
20230115Main-007
20230115Main-004
20230115Main-005
20230115Main-003
20230115Main-002
20230115Main-001

總館/81歲老菩薩高齡學畫 創作背後藏感人故事!

記者:黃國忠 高雄報導 2022-11-04


藝術家李水仙高齡81歲作畫,不畏年邁而怠惰,短短幾年就完成繪製大悲出相圖,手繪88尊菩薩法像,而究竟什麼原因讓她堅持高齡學畫,透過鏡頭帶您探究背後故事。

手繪觀音虔誠祝禱,藝術家李水仙高齡81歲學習作畫,歷經兩年失敗成功完成大悲出相圖,而這背後隱藏動人故事。

大方捐贈123幅創作典藏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李水仙透過描繪大悲咒,祈求菩薩為罹患自閉症的孫子開智慧,毎一筆畫都傾注滿滿關懷與虔誠祈願之心,效法菩薩慈悲願力。

佛光山徒眾作品聯展頒獎 相約來年分享「我心中的佛陀」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2-08-24

「佛光淨土─佛光山2022徒眾作品聯展」頒獎典禮,8月24日在佛光山雲居樓二樓,於佛光山2022年海內外徒眾講習會舉辦頒獎典禮,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等為各類獎項頒獎,會中也預告2023年徒眾作品聯展徵件主題「我心中的佛陀」。

心保和尚開示,由於徒眾作品聯展的因緣,讓大家有發揮長才的機會,以「四弘誓願」中的「法門無量誓願學」,說明學的技能愈多,度眾的能力就愈強,星雲大師也是以文化弘揚佛法。創作作品時必須非常用心、專注,用專注的心在布施、精進、禪定、智慧上,可以在每個法上觸類旁通,這是法的共通性;相信大家從作品的創作中,感受到專注的殊勝和力量。

心保和尚頒獎予佛光獎得主繪畫類慧人法師、立體類知田法師、書法類覺常法師、攝影類有宏法師、影音類能超法師,以及邀請展慧是法師、慧本法師。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和副住持慧倫法師、慧昭法師,以及佛光山慈善院院長依來法師、都監院二單文書慧讓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頒獎予各類菩提獎、般若獎、優選和佳作獎項。

「佛光淨土─佛光山2022徒眾作品聯展」主辦單位佛光山傳燈會、佛光緣美術館總部,今年有200名徒眾報名474件作品,評審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覺軒法師、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藝術家洪根深、黃壬來、蘇志徹,評選出各類前三名15件、優選38件、佳作146件;目前於佛光緣美術館總館展出201件,展至10月16日止。

另,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主任妙仲法師於獎項說明提到,佛光山徒眾作品聯展將於2023年邁入第七年,以「我心中的佛陀」為主題徵件,星雲大師詩作〈佛陀,您在哪裡?〉道出在尋尋覓覓後,終於知道佛陀就在心裡;期透過主題創作方式,激發大家的創意與思維,分享心中的佛陀。

20220824NEWS-main001

圖說: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表示,相信大家從作品的創作中,感受到專注的殊勝和力量。 人間社記者如輝攝​

20220824NEWS-main002

圖說: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頒獎。 人間社記者如輝攝​

20220824NEWS-main003

圖說: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頒獎。 人間社記者如輝攝​

20220824NEWS-main004

圖說: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頒獎。 人間社記者如輝攝​

20220824NEWS-main005

圖說: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頒獎予佛光獎得主和邀請展。 人間社記者如輝攝​

20220824NEWS-main001 20220824NEWS-main002 20220824NEWS-main003 20220824NEWS-main004 20220824NEWS-main005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交流座談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交流座談

座談日期:1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13:30~16:00
座談地點:佛光緣美術館總館 / 東禪樓2樓會議廳
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LwZCssLKTojtuZ1C8
報名截止:即日起額滿為止。
展覽網址: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佛光緣美術館總部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

以三種面向:"逍"表示時間、"遙"表示空間、"遊"表示速度,帶您體驗工藝的自由觀,邀請您來一探究竟,感受夏日之清涼自由!

展出日期:2022/6/21 至 2022/8/7
開放時間:9:00-17:00(全年無休‧免費參觀)
地點:佛光山寺/佛光緣美術館總館
地址: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153號
電話:+886-7-656-1921轉1434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2-07-09

「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7月8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此為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第一個推出的合作展。「逍」、「遙」、「遊」分別表示「時間」、「空間」及「速度」三個維度;作品強調「合創」與「跨域」概念,每件均結合設計師與工藝師的巧思與搭配,讓傳統工藝呈現當代思維。展場以全新視覺空間搭配充滿設計感的作品,帶給大家耳目一新之感。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於開幕代表主辦單位致詞表示,此次展出呈現三個重點,一是「超連結」,連結台灣的博物館、美術館,讓大家看到台灣的工藝之美。今年4月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希望將全台的工藝帶到全台佛光緣美術館,展開工藝、文化及傳承的超連結。二是「超美學」,工藝師以手上的技藝、腦中的記憶,創造出傳統與現代的文明,而美學來自工藝師一生的創意。三是「向前有路」,因為走出來就有了超連結,讓廣大民眾看到工藝之美,和台灣的共存生共榮。

總策展人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工藝從過去為了生存、生活、生計而存在,到以工藝為媒介,演繹美學的概念、利他的行為,此次展覽希望透過詮釋能力,呈現其價值所在。「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以共同跨域,包括跨族群、跨文化、跨地域、跨技法、
跨物質、跨思想的相互對撞、思辨與融和,再生成新的結構,從中發現工藝的詮釋性、精神性、社會性。

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說「透過物件來說故事」,然而物件不會說話,希望透過美學的解釋,如同前述的超連結、超美學,讓物件獲得生命力,訴說他背後的故事。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則說,工藝師的創作就像是在修行,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只要不畏懼、心存善念面對,相信會有好的結果。

工藝界代表台灣頂極工藝協會理事長葉志誠希望未來工藝能夠有更多跨域表現,深植人心、發光發熱。參展代表陳培澤敘述在創作歷程中所貫穿的精神,他表示時代在變動,工藝也隨著時代改變,以作品〈集體記憶〉為例,老舊的紅磚牆說的是老故事,但以現代技法呈現。

佛光緣美術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分別由如常法師、張仁吉代表,以《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聚寶瓶」互贈結緣。眾與會貴賓並以「合創」方式,分組在大型畫板上的8個關鍵字以線進行纏繞,共同創作作品〈合創方程式〉。依序有如常法師、張仁吉、張隆志、林育淳、前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陳訓祥、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陳順章、佛光山功德主張歐淑滿、葉志誠、台灣工藝之家協會理事長王龍德等為這次開幕創作。

20220709main012

圖說:〈迷離空間〉。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11

圖說:〈夜間飛行〉。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10

圖說:〈賦權再現〉。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9

圖說:〈集體記憶〉。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8

圖說:參展代表陳培澤。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7

圖說:工藝界代表台灣頂極工藝協會理事長葉志誠。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6

圖說:台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5

圖說:總策展人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此次展覽希望透過詮釋能力,呈現工藝的價值所在。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4

圖說: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於開幕代表主辦單位致詞表示,此次展出呈現三個重點─超連結、超美學、向前有路。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3

圖說: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左)致贈「聚寶瓶」,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右)代表接受。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2

圖說:眾與會貴賓以「合創」方式,分組在大型畫板上的8個關鍵字以線進行纏繞,共同創作作品〈合創方程式〉。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01

圖說:「逍×遙×遊—當代工藝合創展」7月8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此為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第一個推出的合作展。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20220709main012 20220709main011 20220709main010 20220709main009 20220709main008 20220709main007 20220709main006 20220709main005 20220709main004 20220709main003 20220709main002 20220709main001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2-04-25

「曹溪一滴‧石晉華─慶祝2022國定佛誕節特展」4月24日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開幕,展出藝術家石晉華是台灣少數的觀念行為藝術創作者,從17歲開始的病苦,到因為佛教找到生命的出口,且將他的宗教實踐與修持表現在藝術創作;作品包括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完成和首次發表的行為藝術創作〈墨行〉、〈走鉛筆的人〉、〈身體銘痕〉等,都可看到對於生命與苦難的深刻沉思。

主題「曹溪一滴」指的是佛理的真諦妙義,也是藝術家想與觀者分享的精神與感悟。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表示,今年首次以觀念行為藝術家的創作做為佛誕展展出,石晉華是少數可以用經典,並為佛教創作的藝術家,更是可以將生活藝術化、佛法生活化的當代藝術家。〈墨行〉來自經典《修行道地經》 ,手持裝滿墨汁的鉢在白布上來回行走,稍不專心,墨就會滴在畫布上,每一點的墨跡都是妄想和分心;行走的過程象徵佛教說的「業」,「業」會留下痕跡,但石晉華仍然很自在地透過藝術講述他的覺知與覺醒。

知名策展人陳宏星說,石晉華是用身體勞力作觀念藝術的人,「但我認為他不是做苦力,他做的是當代的宗教藝術。」打破媒材的藩籬,身體或概念都可以作為藝術的表現形式。石晉華將對佛法的理解和作品結合,其修行、創作和生活是一體的,一天24小時所有的思想都是沉浸在藝術創作中,「在視覺上一開始可能很難接受石晉華的作品,但接觸到他的精神內涵後就會受到感動。」

石晉華的母親因為想為心裡的痛苦找到出口,於是皈依佛教,進而影響全家人信佛,他由於身體的病痛而學佛,「所以學佛的一切原因,都是因為人生的苦。」在美國讀書時接觸了佛法,將所有的經歷、思想,鍛鍊成了作品。代表作〈走鉛筆的人〉紀錄著石晉華從1996到2016年、總共20年的苦行歲月。他手握鉛筆,往返在長約10公尺、高約2.5公尺的白色牆面前,口中誦唸「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或者持咒,走到一面牆從全白到全黑為止,用掉的鉛筆無以計數。 「當時在做這個作品時要做很多決定,一旦決定就沒有退路。現在回頭來看,如果我還要再做這樣的作品,其實要做的就還是這些。」

〈墨行〉創作概念來自《修行道地經》,佛說一國王要求一死囚持著滿鉢的油步行,以不得溢出一滴油定其生死的故事。故事中的油在石晉華的作品中改成了墨汁,他持著裝滿墨的鉢,來回走在白布上,當墨溢出來時就注入清水,直到鉢完全清澈為止,也象徵著心地回歸本來清淨的面貌。

〈墨行〉和〈走鉛筆的人〉本質都是在懺悔累生累劫的惡業,「但是我在〈墨行〉時,是在佛館這個有陽光且明亮的地方創作,所以心境上快樂多了。」如今他比以往更自在豁達,就是做該做的事,不在乎作品是否會被當成藝術看待,他相信在佛光緣美術館展出將會遇到更多懂他創作的人。

開幕有佛陀紀念館副館長依潤法師、佛光山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法寶堂行政辦公室主任慧菩法師、佛光山功德主陳瑞珍和蔡薛美雲、中華福報生活推廣協會名譽理事長陳順章和蘇素賢伉儷,以及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主任連俐俐、高雄水彩畫會理事長陳文融等出席。

20220424TKaohsiung1
20220424TKaohsiung6
20220424TKaohsiung5
20220424TKaohsiung4
20220424TKaohsiung3
20220424TKaohsiung2
20220424TKaohsiung1 20220424TKaohsiung6 20220424TKaohsiung5 20220424TKaohsiung4 20220424TKaohsiung3 20220424TKaohsiun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