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館 / 同舟擺渡多少人 小角色大道理啟人智慧

【人間社 彭高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5-04-13

為推廣佛光緣美術館總館展至7月2日的「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4月12日舉辦「小角色大道理.一艘擺渡多少人」藝術講座,透過「漁、樵、僧、道、農」五類小人物的故事,冀眾探索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近170人海會一同登舟,擺渡。

講師光錬劇團藝術總監隋汴、光錬劇團團長張碩庭,輪番以觀賞戲曲影片、說故事、數來寶、歌唱及互動等多元、趣味性方式,演繹漁夫、樵夫、僧人、道士、農夫的形象,展露小角色卻包羅大道理。

由元朝畫家黄公望號大痴道人全真道士契入,賞讀戲曲影片「神算金」角色後,隋汴闡釋「世事如煙似夢真,風吹不動是本心」,對道士的註解。

聽完老樵夫砍柴的故事,鼓勵聽眾動動腦「為什麼老樵夫的柴,總是比年輕樵夫的多?」紛紛發言後,隋汴總結,行事需憑藉經驗、用對的節奏。接著指導大家「板上張嘴,落在板上」數來寶「樵夫遇見小動物」。

張碩庭簡述農夫的重要,以「學圃必須勤,何患無成」勉眾。眾人學唱〈種菜歌〉後,志願者上台分別扮演農夫、小菜苗,模擬農夫除草、灌溉、插秧,幫助小菜苗成長,台下聽眾則高唱〈種菜歌〉,感受農夫的辛勞與樂趣。

呼應舟楫文化展,漁夫為核心人物。透由觀看《白蛇傳》「遊湖借傘」情節,體悟即使如漁夫這般平凡人物,也能在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從〈船歌〉中,習得「十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的哲理。在2位講師的示範與輔助下,多人上台學習上船、雲步行舟、划船、舞動水旗,體驗水的哲思、船的智慧,在風浪中找到航向。

至於「僧人」部分,講師謙遜的表示,在佛光山法師面前,不敢有所僭越。由張碩庭獻演〈天女散花〉,演示「一念靜中聽水聲,空山不語最分明」的境界,提策眾人「催祥雲駕瑞彩,速赴佛場」。

聽眾席中,整場始終互動熱絡的余玻莉,引人矚目,生起向學之心。她分享,上台體驗操控水旗是很難得的經驗,小小一面旗子竟可呈現水的多樣性。透過水與舟楫,以戲曲模式觀看五類小人物,如何表現自己的角色,生動有趣,發人深省。

20250413-MAIN-008
20250413-MAIN-007
20250413-MAIN-006
20250413-MAIN-005
20250413-MAIN-004
20250413-MAIN-003
20250413-MAIN-001
20250413-MAI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