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2025年春節平安燈法會〕行舟運河展 縱貫兩千年的水岸文化

【人間社 陳秀卿 高雄大樹報導】2025-01-31

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正展出「行舟‧運河」,展示春秋至明清時期等25艘船隻模型,講述中國大運河上舟楫的類型、演變等故事,同時長達6分鐘的沉浸式體驗,搭乘「沙飛船」欣賞三月杭州、揚州和冬雪北京的兩岸人家生活景致,以及各式船楫,仿佛置身於《清明上河圖》的情境中。

「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由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和佛光緣美術館合作,首次在台灣展出,於去年底開展,展至今年7月2日。春節期間,吸引許多遊客參觀,尤其看過北宋張擇端繪製的《清明上河圖》,或觀看過電視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民眾,對這項展覽更有連結感。

春節期間,美術館義工不定時地在入口處敲鑼打鼓招呼遊客入館參觀,熱鬧喜氣。佛光緣美術館總館副館長如川法師也隨機在館內為參觀者介紹解惑。

如川法師表示,台灣民眾對大運河較陌生,但可從展覽中了解中國大陸兩千多年來的舟楫文化,欣賞不同功能的船隻,例如最早期的戰船、運輸生活物資的貨船、漁船、客船,以及休閒的「畫舫」等。每艘模型船前有轉動式電腦螢幕,進一步介紹該船的功能與內容。

展覽中介紹,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人工運河,總長1794公里,橫跨黃河和長江流域。整座運河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後由隋煬帝在西元605年興建,歷經數十年的修建,始完成中國歷史上最具深意的水利工程之一,承載了千年的歷史與文化遺產。

展場內25艘模型船,令觀看者連結許多電視劇、歷史劇,例如,清代出現了專門為官府運糧的幫會,稱為「漕幫」,運輸的船叫「漕運船」,很有武俠世界的味道。

唐、宋的民間高級客船,稱為「仙船」,又名「飛仙船」,是模仿「站船」而建。明代《三才圖會》書中描述的仙船,其形制與站船相似,舟身平匾而淺,由於不堪裝載貨物,只供遊客載乘。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大運河的一段汴河上的景致,畫中的「汴河客貨船」也在展覽中呈現,此船可升降的平衡舵是中國尾舵發展的先驅,《清明上河圖密碼》也出現類似的船隻畫面。

展覽中一段沉浸式體驗,參觀者站在仿「沙飛船」上,觀看動態螢幕,宛若進入古代杭州、揚州、北京運河兩岸人民的生活中。如川法師表示,部分的船運和動畫中的拱橋目前仍存在,而且尚在使用中,動畫中出現的背景人聲為現代現場錄製,更增添其真實感。

如川法師表示,美術館提供團體預約解說,此外,配合這項展覽,於2月16日下午兩點,邀請光鍊劇團藝術總監隋汴主講「水之意象‧崑曲之美」,有講說、示範表演、互動體驗,歡迎對傳統藝術與文化美學有興趣的民眾,一同感受這門百戲之祖的獨特魅力。

20250131-MAIN-006
20250131-MAIN-005
20250131-MAIN-003
20250131-MAIN-004
20250131-MAIN-001
20250131-MAIN-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