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作品集系列9】山水人生─張正林篆刻水墨作品選

【推薦序】
山水人生
釋依空/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

 二哥正林,人如其名,一生和山林泉壑結下不解之緣。讀的是森林科,年輕的歲月獻給了橫貫公路森林開發處,管山管水,並把山水的靈秀繪成一幅一幅的鉛筆山水畫。因為愛山,更自組足下登山社,帶著朋儕同好躋登台灣的大小山岳,將美麗的山水攝影成集,出版有《張正林攝影集》,美文佳景,斐然成篇,頗有可觀之處。

 二哥的興趣廣泛,書法、繪畫、攝影、篆刻、景觀設計,均無師自通,並且卓然有成。他設計的宜蘭員山國民小學校園,被稱為宜蘭縣國小的模範校園景觀。前幾年他退休客居北京,愛好藝術的習氣難改,趁著閑暇爬過大陸各大名山,諸如五嶽中的南嶽衡山、北嶽恒山、西嶽華山,佛教勝地的九華山、張家界、九寨溝、長城等名山大川,甚至五度攀登黃山。這回捨棄照相攝影,把青山的嫵媚形貌攝入阿賴耶識,在心海之中建構成山水畫軸,然後描繪成一卷一卷的黑白水墨。

有一年,我因事去北京,隨興去探望他,順口要求他教我繪畫,並且提出嚴苛條件:既要審美,又兼容易迅速。他建議我畫蓮華,因為蓮華是佛教植物中最具意境者,屢見於雕塑、繪畫的佛像藝術作品。為了讓我清晰掌握蓮華的畫法,他幾度去大陸、台灣的植物園,照攝蓮華的清新風姿,並構圖自繪幾幅出水芙蕖,作為我這素人的參考,準備好筆墨紙硯,只待東風吹起田田荷葉。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佳音。」晉宋山水詩人謝靈運以他詩人的審美眼光、深厚的文學造詣,極盡模山範水之能事,寫下傳頌千年的山水詩篇。二哥則用一支古典中國的毛筆,來描摩自然山水,捨彩色而就水墨,是要在繁華落盡之後,見山水的真淳本色。我擔心他的作品會散落遺失,因此慫恿他彙篇成書,並蒙佛光緣美術館的襄助,得以在佛光山總館、台北館、家鄉宜蘭館展出,借此作為他大病初癒的深深祝福。是為序!


【自序】
作畫伊始
張正林

 小時候喜歡在姑丈農村生活,感受大自然的靜與美。不太了解自己喜愛的是什麼,總是喜歡靜態的事物,如看書、看畫、聽音樂、看電影,尤其是古典文學、諸子百家,熱愛老子。每當上博物館之類的場所,首先要看的就是畫,我特別喜愛范寬的山水。

 從我自己的生命旅程去回憶,一直為生活奔命,只是不管任何行業,都能勝任愉快,而且都是品質至高的工作。直到在景觀設計的這幾年,偶爾看到電視上介紹兩個投入畫作的畫家,一是成功的女企業家,一是執教二十多年的老師。他們都毅然放棄有成的事業,而走進自己喜好的畫室。我油然而生敬羨之心,我想我應該是喜愛作畫的。

 我開始在思考,人一生下來就像一張白紙,然後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把一張純白的紙,染畫上各種色彩,甚至變成一張類似的黑紙,然後偶一回首才聽到智者賢者聖者的忠告,絕學,去智。見心見性,見本來面目,尋回自然,做掃地、吃飯、放屎的基本生活。我想畫是代表思想的,人生的黑白過程,就像黑與白之間層層層次,只要把各種層次的黑白做妥當的安排,人生應該是一幅真實可觀而美麗的畫。我捨棄色彩,不只因為沒有真正的顏色可模仿自然顯現的繽紛,更因為黑白是人類的追尋,而且它耐看,而又難於表現。

 以一個不曾習畫的人而去作畫,我想起吳無奇遊覽黃山時,看到自然的美而只能說,豈有此理。桓子野觀看美景時也只嘆奈何奈何。那樣,只想表達那豈有此理的美,可能喚來一些莫名奇妙的批評,但堅信筆墨是表現畫家的功力,意境才是表現畫家的天份、修養與造詣。

 諺言云:金臉銀花卉,要飯畫山水。我不要飯,但願山水能怡君,使生活自然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