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 倪先梅 台中報導】2021-11-27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11月20日起,由攝影藝術家張如玲,以「相逢,荷,必曾相識」為題,展出他得獎、以及近年拍攝以荷花為主的作品。開展當日,逾50位民眾,到場觀賞並聆聽導覽解說。

提到此次展出理念時,張如玲指出,每年五、六月荷花開時,總喜歡拿著相機,追逐在荷田間。因為興趣,所以「相逢,荷,必曾相識」,每一次旅程他會遇到共同追荷的朋友,不管是拍藍調或拍水墨化的荷花,每個人都能拍出不同風味的荷花作品,因此荷田是他追尋靈感的地方,也是最佳學習的處所。

張如玲學經歷豐富,多才多藝;曾於2013年以「夢蓮湖」,以加拿大山、湖、雪景,參加 Lanew 的第一屆旅遊攝影比賽,獲得單眼類的第一名。而2016年的「老樹情懷」,以在地老樹為題,用小光圈捕捉到的一景,也有幸獲得了紫南宮的第一屆攝影比賽第一名。

張如玲出生於台中豐原的農家,小時候就常與大自然為伍,過著農村的生活,因為喜歡塗鴉,與同學在畫室中摸索,繼而考上國立藝專的美術工藝科應用美術組。三年後到國立竹山高中任教,早期教授設計、印染、攝影等,其後考取國立台灣師大美術系修學士學位,教職退休後,在竹山欣榮圖書館的攝影研習班學習,參加了九期,也就是四年半,由劉憲仁老師指導,獲益頗多。

張如玲表示,經年追逐於荷田邊,拍攝了各種荷花,因緣際會下得到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展出的機會,由衷感謝主辦單位對他的肯定。

「相逢,荷,必曾相識」張如玲荷花攝影展,即日起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展出至111年1月16日,每天10:00至19:00(周一休館),活動全程免費並有專人導覽,且於110年11月26日下午辦理一場教育推廣講座:「手機攝影」,由張如玲親自主講,相關訊息請電洽:04-22520375。

2021112910

攝影藝術家張如玲與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義工在展場中合影。人間社記者曾美智攝​

2021112911

張如玲(中)荷花攝影展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登場,親友到場祝賀。人間社記者余菁雯攝​

2021112912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11月20日起,由攝影藝術家張如玲,以「相逢.荷.必曾相識」為題,展出她得獎、以及近年拍攝以荷花為主的作品。人間社記者黃冠魁攝​

2021112913

逾50位民眾,觀賞攝影藝術家張如玲「相逢.荷.必曾相識」展出,並聆聽導覽解說。人間社記者曾美智攝

2021112910 2021112911 2021112912 2021112913

【人間社 趙志霞 台中市報導】2021-10-31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當期展覽,10月30日由中華花藝林貴幸團隊花藝展,展出「變—字與花」,以星雲大師的一筆字和花材為連結,讓創作者在面對疫情及氣候變遷帶來的無常變化,感受生活的衝擊及混亂後,藉由佛法的依靠,經由「變、尋、悟」的過程,運用花材呈現找到生命轉折與應對方法的意境。

台中市中華花藝推廣協會教授研究會主任林貴幸表示,大作品「蘊內映外—靜觀」的創作理念,來自疫情改變過去所熟悉的世界,增添人們驚慌、害怕、恐懼等壓力,透過星雲大師一筆字所蘊涵的佛法意義,與自己的感知相呼應,由心理活動的受蘊、想蘊、和行蘊,從內在蟄伏沉潛,於外在觀察思考,並培養有力的生命力,順應時勢以尋得出口。

林貴幸指出,大作品使用當季花材的生命力和生態美,或化腐朽為神奇,演繹「觀」與「覺悟」的意象,作品包含理念花、寫景花、心象花、和造型花等,藍色調則象徵藥師佛寶藍色的琉璃光帶來光明和平息苦痛。

「中華花藝是展現中華文化生活美學的底蘊」。林貴幸表示,以花供佛具有殊勝功德,而中華文化敬天憫人和中庸哲學的精神,是對植物生命美學的體現,因不捨植物受到風雨摧殘,將其生命體移入室內,或以花器、工藝盛載,內顯人與植物情感的交流,外展植物生態與意趣之美。

林貴幸強調,一件花藝作品是眾人因緣合和與成就,他特別感謝林志欣和呂柏儀兩位老師的襄助。精於易經的林志欣有20多年的插花經驗,常借用易經的卦象、五行和方位融入花藝中,他說,人生色彩豐富,易經中的「變」卦,代表物極必反,一切會漸漸好轉。

呂柏儀不僅是花藝老師,也是佛光山惠中寺人間大學「生活創意美學」講師。他說,「變」是常態,隨時與我們的生命做對應和檢視,以增加生命的厚度與堅實,才能鍛練出處變不驚的能力,而花藝從資材的定位,一如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

「變—字與花」中華花藝林貴幸團隊花藝展,共有43位花藝師參加,展區規劃三區,第一區「變」、第二區「尋」、第三區「悟」,期望大眾能在大師的一筆字與花草植物的綠意中,得到心境的平和與撫慰。限於花材的生命極致,展期間分做3梯展出,除大作、中作3件作品外,每梯各有15件小作品。

展訊請由此進入→ 台中館/變.字與花—中華花藝林貴幸團隊花藝展

「變—字與花」中華花藝林貴幸團隊花藝展,
3位藝術家林貴幸(中)呂柏儀(左)林志欣(右)。人間社記者趙志霞攝

林貴幸老師佈展。人間社記者趙志霞攝

呂柏儀(左)林志欣(右)兩位老師共同協作佈展。人間社記者趙志霞攝

中華花藝林貴幸團隊花藝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提供

中華花藝林貴幸團隊花藝展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提供

中華花藝林貴幸團隊花藝展作品。圖/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提供

林貴幸老師大作「蘊內映外—靜觀」。圖/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提供

【人間社 曾美智 台中報導】2021-09-29

因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在今年5月停止對外開放,歷經5個月閉館之後的首展「沃源千里—李沃源彩墨彩瓷個展」,於9月28日教師節在台中館展場內舉辦開幕儀式。本次展出內容為藝術家李沃源40餘年創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彩墨、彩瓷等精彩作品50幅。

佛光山中區總住持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館長覺居法師於致詞時表示,他非常欣賞李沃源老師創作素材的多元,尤其以六根六識創作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此成就需花大量時間,用所有生命力才能造就。他同時提到,星雲大師在全世界興建佛光緣美術館,當中展出的每一幅字、每一幅畫、甚至在每個細節裡,都是在對世人說法。因此,透過畫作與心靈對話,沉靜後所激發的能量是可以無比巨大的。他強調,藝術家在此舉辦畫展,讓觀賞者身心洗滌,讓內在自有山水、自有青天白雲,人生幾何,得以如此。

李沃源是金門人,20年前即嘗試在瓷板上作畫,這是他繪畫載體的改變,將彩墨畫與瓷板釉彩窯燒,富饒趣味性結合,所以他近年在台灣鶯歌與江西景德鎮多次兩地奔走,帶動台灣藝術家,能讓創作給更多人欣賞。他形容這一代的藝術家有底氣且視野寛廣,而讓藝術回歸到宗教、哲學才是根本之道。他說,每一張圖畫不同,正如人類可以無限開發潛力,人要走出去才能發現有更大的舞台。

出席這項開幕儀式的「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副主席顏聖哲提到,他特別欣賞李沃源的勤奮,在遊山玩水之際,仍埋首自在的彩繪,產量驚人。而「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古美術研究委員會」主委蕭仁呈,自道與李沃源碰面都是在學術論壇裡,也得知他為了自畫富春山居圖,特地就近在富春江租屋1個月,畫下10米長度的大作而獲獎。

「紫蓮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李溪泉,為感念佛光緣美術館大愛無私,讓所有藝術家能在此展出作品,會中特別致贈館方800個防疫口罩,表達崇敬與感謝之意。「沃源千里—李沃源彩墨彩瓷個展」即日起在台中館展出至10月24日,每天10:00至19:00(週一休館),活動全程免費並有專人導覽,相關訊息可電洽04-22520375。

展期:即日起-10/24

時間:10:00-19:00(週一休館)免費參觀

地點: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佛光山惠中寺

 藝術家李沃源致贈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版畫一幅做永久典藏,由館長覺居法師代表接受。圖/陳姵淳提供

 紫蓮慈善基金會董事長李溪泉,贈予館方800個防疫口罩,館長覺居法師回贈感謝狀。圖/陳姵淳提供

 藝術家李沃源為與會者導覽解說。人間社記者曾美智攝

李沃源老師為與會者導覽解說。人間社記者曾美智攝

【人間社 余菁雯 台中報導】2021-03-16

知名工筆畫家葉旻碧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展出「心畫-葉旻碧創作個展」,展期於2021年3月13日至4月25日。3月13日舉行開幕茶會,邀請佛光山中區總住持暨佛光緣美術舘台中館長覺居法師、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偉宏、南投地方法院庭長林永祥、江洐壽老師、建國科技大學教授林清境等書法家、畫家、陶藝家、工藝家以及愈百位愛好藝文人士共襄盛舉。

茶會在佛光山惠中寺一樓大廳設置6茶席,由專業茶師司茶,讓與會大眾靜心品茗,聆聽音樂家許桂才老師現場演奏洞蕭、胡籚絲、中國笛等,享受茶襌一味及濃厚文藝氣息的歡樂時光,獲得滿場喝采。

葉旻碧老師致贈創作〈空谷幽蘭〉膠彩畫作一幅,作為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永久典藏,覺居法師回贈感謝狀。覺居法師表示,佛光山最大資產是給人歡喜,道場是心靈的加油站,參加活動展覽、修行都能給人清淨與安住。觀賞葉老師畫作,令人讚嘆不已,除了工筆細膩,佈局與色彩絕佳堆疊,能給人歡喜心、親和力與安定感,值得細細品味欣賞。

曾偉宏提及,曾邀請葉旻碧老師為玉山國家公園繪製三本書籍,葉老師的作品深受大眾喜愛,讚歎葉老師畫風細膩,對大自然明察秋毫、慧心獨具,巧繪鳥獸栩栩如生,勾勒山川美景如現場重現,是位當代不可多得的藝術家。

葉老師提及她從小在四面環山的茶鄉長大,終日與山林鳥禽為伍,蟲鳴鳥叫潺潺流水陪伴她度過天真無邪的黃金歲月,常與父母親進入山林工作,有深入觀察自然生態的機緣,樹木草石肌理紋路,自然而然烙印於心。

葉旻碧老師說,父親是自己繪畫的啓蒙師,幼年時就教她在石頭、地面上畫畫,從塗鴉中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高中時期追隨江衍壽老師學習水墨畫,畢業後進入鳳凰谷鳥園服務,對鳥類生態有了更深的認識與喜愛,開始嘗試以工筆畫法對鳥類描繪,創作受到藝文界肯定,出版了多本的工筆畫藉,最喜歡受邀到保育團體及國家公園寫生創作。

熱愛大自然的葉老師對現今生態環境受到污染及破壞,感到憂心忡忡,企盼藉由畫畫結合生態環境,將稀有珍禽、植物描繪紀錄下來。呼籲大眾重視生態保護與復育,代代留傳大自然賦予地球居民的寶貴資產。

「心畫—葉旻碧創作展」作者葉旻碧(圖第一排左四)與現場觀眾大合照。人間社記者郭子洋攝

佛光山中區總住持暨佛光緣美術館館長覺居法師致詞。人間社記者郭子洋攝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曾偉宏致詞。人間社記者郭子洋攝

【人間社 曾美智 台中報導】2020-12-02

「遇見–鐘羿蓁油畫創作展」,正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展出。鐘羿蓁熱愛寫生,全台走透透,堅持以雙足走在這一塊好山好水的土地上,一個不經意角落的驚喜,讓她用筆觸與深愛的土地產生連結。

11月22日才完成一場熱鬧非凡的開幕茶會,親朋好友跨縣市專程來賀喜者竟達60人之多,場面熱絡溫暖,也看得出她平時樂於付出及分享的熱情,才有這般高人氣。28日配合台中館的教育推廣活動,舉辦一場「美學講座—油畫風景示範」,引導眾人將真善美的意境落實在生活中,使之藝術化。

鐘羿蓁以30分鐘完成一幅油畫創作,示範過程當中,解說技法、佈局,指導學員如何把光影折射呈現在畫布上,使得搖曳生姿的荷花於水波盪漾中,豁然舒展開來。

「外出寫生時,經常是畫架、畫框、畫筆及顏料一提,說走就走。」鐘羿蓁分享,勘察到適合的景點,接下來的2、3個小時,就是享受孤獨的修行,一場寫生就是一次的心靈洗滌,是與自己深層對話的過程,也將美學開展到極致。

這次講座參與者有30位,學員賴思樺提問,對彩繪、寫生的熱情,如何一直持續擁有?鐘羿蓁說每當她完成畫作後,一定會到當地尋找美食,來一趟美食之旅,因她來自於豐原媽祖廟旁的廟東夜市,嗅覺與味覺也特別敏銳。「難怪老師能將食物的光澤彩繪到令人食指大動。」有一學員若有所悟的說道。

 

【人間社 李雪麗 台中報導】2020-11-25

熱愛大自然,行腳全台揹著畫具寫生,用畫作定格感動的瞬間。鐘羿蓁首次油畫個展「遇見」,40餘件創作於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展出,11月22日舉行開幕茶會,人間大學台中分校的長笛班學員以悠揚樂音共襄盛舉,逾百位愛好藝術人士一同參與。

佛光山惠中寺知客主任覺乘法師致詞表示,佛教起源印度,發揚在中國,佛光山星雲大師成立美術館的宗旨,是以藝術弘揚佛法,使佛法藝術化,生活化,透過藝術展覽,淨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觀眾透過畫作,可與作者心靈交流,鍾羿蓁的畫作,會讓人心嚮往之,想住在畫中的世界。

台灣印象寫實油畫協進會創會長林信維,是鐘羿蓁的啟蒙老師,兩人結緣於2002年豐原的油畫班,他欣見鐘羿蓁舉辦首次個展,也鼓勵她嘗試畫大幅作品。

台灣印象寫實油畫協進會理事長林映璇指出,鐘羿蓁取材非常多元,有人物、靜物及戶外寫生,〈生命的出口〉讓她產生共鳴,感受到創作者將其所觀及覺受,融入意象,從而激發出每個人心中內在的火花。

台中市藝術創作協會理事長洪添助,出生於佛光山所在地高雄大樹區,現居台中,因此次展出的因緣,第一次踏進惠中寺,也才知佛光山推廣藝術。他非常欣賞鐘羿蓁的畫風,用色大膽、簡潔有力,將心境呈現在畫作上。

亞洲國際藝術交流展策展人吳炯偉表示,鐘羿蓁手法平穩細膩,結構充實,尤其〈梨山冬陽〉,將清晨陽光表現得很好。戶外寫生,特別注重光線明暗及各種深淺綠色的處理。齊白石謂「作畫在似與不似之間為妙,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過於著重外形結構及畫法技巧,很難引起共鳴。然不經意的一角,在鐘羿蓁的妙手彩繪下,便成為美麗的藝術品,可見她的功力。

在台中市北區明德里里長林麗芬的眼中,頂著一頭醒目爆炸頭的鐘羿蓁,其實是平凡務實的人,熱愛生命與藝術,她似乎能讀懂每個人的心,從她的畫作中,可以發現自己的迷失,引發心的觸動,進而找到生命的出口,走出自己。

鐘羿蓁創作素材來自日常生活所見,足跡遍及台灣各角落,特別喜歡山、水、石頭,她將寫生當作修行,藉此向大自然學習,回到沉靜的初心,與自己對話。從中悟出大自然的變化,也如同人生之順逆與起伏。當中有一幅,畫的是在高山波斯菊花叢中的母親,為了感謝母親給予生命,讓她能遇見這麼多美好的事物,將之命名為〈遇見〉。〈希望之河〉則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作,象徵所有災難總會過去,希望為社會帶來溫暖。

鐘羿蓁回想2012年在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舉辦聯展時,館長覺居法師就曾告訴她,要她把這裡當作娘家,當下她就決定,首次個展要在此舉辦,現今終於如願。也曾因生活工作不如意而想放棄創作,幸有藝術家前輩的鼓勵,也感謝吳炯偉提攜後輩,讓她能至馬來西亞、印尼、韓國進行藝術交流,還有寫生好友的互相陪伴與學習。

最後她感謝佛光山提供平台,除了義工很專業,特別為開幕所布置的茶席,也讓藝術工作者覺得備受尊重,人生若無夢想,哪有滋味?希望透過圖像色彩一筆一畫完成的作品,能感動大家,這是一個起點,她會繼續走下去,也望大家支持藝術。

鐘羿蓁致贈一幅畫有埔里一處鄉間景色的創作〈山水有情〉做為館藏,由覺乘法師代表接受,並回贈感謝狀。鐘羿蓁「遇見」油畫展,展期自即日起至12月27日止,11月28日下午2時有一場教育推廣課程,內容是油畫風景示範,有興趣者可洽館方報名參加。

 

 

【人間社記者 蘇茂霖 台中報導】

20191103 TC 01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11月2日至12月15日,展出知性藝術家郭心漪水彩巡迴展「心瀞、觀漪」。11月2日由作者親自向美術館義工導覽解說,每幅作品呈獻的意涵及創作時的心路歷程。

佛光山中區總住持、美術館台中館長覺居法師,偕同佛光山惠中寺監寺如瑄法師、輔導法師知度法師蒞臨,共享文化藝術、心靈美學饗宴。義工們靜心聆聽、勤作筆記,企盼在訪客參訪時,能有詳細、深度的導覽。

郭心漪是近年備受矚目的水彩創作藝術家,擅長描寫自然生態,寫實的畫風,不僅暗喻人生行旅的憂悲喜樂,同時也散發個人面對生命歷程的恬靜風格,淡然自在的特質,深獲廣大群眾喜愛與肯定。

郭老師說,在創作時常會隨著自己的心念走,但還是會盡力捕捉、留住時空變化當下的樣貌,就是想要帶給大家多樣化的思維與感受。個人喜歡大自然,嚮往鄉土的風俗民情,因此,常藉由外境與內心互融狀態,用畫作呈獻出最真實的自我。

郭老師表示,近年來因為身心上的無常變化,喜歡以亮色系作畫,探索對光的表現。這跟2015年前的作品,屬於自我探索性質有很大差異,近期的創作愈來愈清楚,自己想要追求的方向,許多作品都在講光,有時會覺得「影和線」是矛盾的組合,但若認真去抓住當下的意境,即可呈獻自己想要而他人也能夠認同的畫面。企盼未來的畫作能彰顯出,生命共存、共榮、共生的光明。

覺居法師讚歎老師的畫作用色明亮,代表心是澄淨透徹的,又能夠在心境不同時,抓住、呈獻當下不同的感覺,並且傳遞出佛法的安心、祥和與寧靜,是很了不起的。

覺居法師指出,光、影、線是相融自然存在的,不論有無明暗、線影,情境都還是存在的,並不會因「有、無」人去發現它而產生變化或增減。光明可引導大家邁向菩提大道,但還是需要親自去走過,才能體悟生命的意義。

  20191103 TC 02     20191103 TC 03

【人間社記者 曾美智 台中報導】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10月20日,於佛光山惠中寺光大社區大學教室,舉辦由藝術家李蓁指導的教育推廣課程—水彩速寫體驗。本場次開放網路線上報名,回響熱烈,為此特增加至30位名額,以免民眾向隅。

台中館輔導法師知度法師引言介紹藝術家李蓁,是一位多元的創作者;早期曾是人間福報插畫作家,50歲之後熱衷登山,本次在台中館展出的「高山圓柏」系列,以油畫筆觸帶出綠意盎然堅韌不拔的生命力。近期更以水墨創作「小女孩系列」,輕筆勾勒,神韻即自然流露。

李蓁老師性格熱情,喜歡與學員互動。有時在課堂上聽到高齡的阿嬤說自己不會畫,没拿過畫筆這類話語時,老師能體諒他們的缺乏自信,否定自己,他會勉勵學員,去做一些平常做不到的事情,超越想像的邊界;這個的課程,就是要讓學員自己輕輕拿起筆來,試一試,開啟創作的第二春。

速寫的主題是「向日葵」,老師發給每人一支以撿來的樹枝削成的櫻花木筆桿,接著說明速寫是線條的藝術,經解說技巧示範步驟之後,學員竟然很輕易地在三、五分鐘內完成一朵花的臨摹速寫,然後再以水彩輕透的特性上色,一幅速寫畫即輕鬆完成。

學員王喜鳳很開心能參加此次課程,更感謝老師不藏私的傳授,增加對繪畫的認識。另一位學員歐碧鳯帶著媳婦、孫女一起學畫,在週日的假期裡,能夠逛逛美術館聆聽導覽解說,又能參加教育推廣課程學習新知,接受美學體驗,獲益良多。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深根心田—李蓁個展」,展期即日起至10/27止,歡迎蒞臨參觀。

     20191020 TC 01    20191020 TC 02

20191020 TC 03

【人間社記者 黃馨儀 台中報導】 2019-08-20

法國盧昂駐地藝術家林宣余8月18日於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舉行座談會,發表駐地3個月創作心得,分享食衣住行等生活經驗。除了舉辦台法兩地膠彩畫工作坊及個展,與兩地藝術家交流外,更透過畫作呈現出對當代議題的關懷,展現豐沛多元的創作能量。並致贈一幅以礦物岩彩繪製的作品「黃色的回憶」與台中館結緣,由館主任有法法師代表接受。

法台交流協會會長蘇紋玉在座談會上來電表示,林宣余駐地期間創作出60餘件大小作品,展現不可思議的創作能量;創作之餘走訪當地藝術家工作室,並舉辦工作坊,讓喜愛東方藝術的法國人認識膠彩畫,促進台法藝術交流。駐地結束前發表創作成果,吸引巴黎及其他城市民眾前來欣賞,獲得空前的熱烈回響。

林宣余表示,盧昂當地藝術家多以油畫、壓克力、複合媒材創作,對膠彩很陌生,即使運用膠彩,也採用撒或噴的手法,與東方嚴謹的膠彩作畫方式截然不同。駐地期間,剛好遇到85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大火肆虐,造成尖塔倒塌和部分屋頂塌陷,除了震驚法國和世界,悲傷的情緒,更觸動他的心,於是創作「聖母的眼淚」。此外他也關注法國難民庇護屢創新高的議題,特別捐出2幅東方系列作品,義賣所得全數捐給難民救助之用。

前文化部副部長林金田表示,佛光緣美術館能將藝術帶入生活,實在難能可貴,藝術文化無國界,透過作品能將台灣特色於國際舞台展現。座談會嘉賓雲集,台中市立法委員黃國書、前東海創意學院院長詹前裕、法國盧昂音樂學院陳秀名教授,及多位水墨、油畫、膠彩藝術家,均蒞臨會場致意。

TC01  TC02  TC03

【人間社記者 余菁雯 台中報導】 2019-09-29

佛光緣美術台中館於9月28日舉行多元藝術家李蓁「深根心田—李蓁個展」開展典禮,會中除了介紹作品外,也分享生命歷程。

李蓁表示,53歲時的一場病,讓他改變忙碌的生活方式,因緣際會下開始挑戰攀登百岳,三年就完成了三十七座台灣百岳。李蓁分享初次登上玉山時,被匍匐於危崖絕頂岩縫中的高山圓柏深深震懾。他用上善若水,深根不息,來形容他眼中的圓柏,具有包容力及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它無畏惡劣氣候與艱困的環境,與環境共生、為自己尋得存活的空間,強靱的生命力,令他感動及震撼。他決定以圓柏為畫作主題,透過繪畫呈現出對大自然的體悟,及自我內心深處對生命層次的詮釋。

走進展場讓人猶如進入圓柏林中,讓欣賞畫作者能感受到平靜、沉穩,祥和。李蓁隨遇而安有如小女孩的純真性格影響畫風。他描述自己眼中的圓柏就像自己的母親。高山圓柏隨遇而安,跟著風捲曲自己,在險惡環境中適應環境,不斷往下扎根,展現強靭生命力,任勞任怨從不埋怨。而牡丹花則像媽媽美麗且端莊的外表,更是傳統台灣母親、温柔婉約、堅強有毅力,不向惡劣環境低頭的最佳寫照。

出生於觀音山石壁角,在小學五年級時搬離了故鄉;李蓁在小女孩系列中畫出思鄉之情。作品中的小女孩看似開心、看似憂鬱、看似安定、看似擾動,一幅幅畫作都能觸動欣賞者內心深處的內在小孩。在黑與白的交接處,存在著一條交接線。似有似無,充滿矛盾與衝突,但也因為衝突、矛盾才會蹦出不同的火花,創造出不同的層面。

李蓁希望大家以圓柏做榜樣,學習高山圓柏的精神,順應改變,克服生命中總總的困境,互相包容且不斷向下扎根。以更高的視野看世界,將積存的智慧代代相傳。

20190929 TC 01 20190929 TC 04 

20190929 TC 02 20190929 TC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