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 廖麗珠 台北報導】
「你,曾經停下來問自己孤獨嗎?」金鐘獎第52屆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獲獎人王浩一,7月8日應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之邀,於佛光山台北道場10樓展廳,談人生風景系列講座「孤獨管理」,留給現場近200位來賓思索著中年以後的人生功課。
王浩一表示,「孤獨不是病,孤獨是人類最本然的狀態;孤獨不是單身,人多也不代表孤獨的美感就不存在」。他又說,孤獨不等同於寂寞。孤獨是人思考的狀態,而寂寞是沒有思考活動依然存在的狀態。
他以70歲剛退休的長輩為例,一生辛苦務農逾一甲子,生活步調因退休而改變,有一天感到無聊而接受他的建議到公園散步3個小時,結果只是靜靜坐在定點,既沒有與人聊天,也沒有看到公園裡的風景與風吹草動,進一步說明寂寞的樣態。
又如,藝術家在「自我實現需求」的實踐時刻,正如今日畫展的畫家陳炳堅及林穗慈伉儷、音樂家、舞蹈家等等,他們需要單獨經過「孤獨創作」後,享受內心激動的美好境界,孤獨就是「自我實現需求」前的彩色花瓣。
大學時期主修數學的王浩一,對於文字的輸出,以數學家的橫向思考,習慣把不相關的東西,找到新的關聯。對於知識的輸入,像是油井的挖井工人,從一個點鑽入之後,一直深入到最根底處開採。小學時期在南投,初中在嘉義就讀,高中階段在台北師大附中,大學考到台南成大。學生時代的人生,就是孤獨常相伴,不諱言地說自己與母親的關係是「有愛但不親」。
王浩一強調「中年:君子慎獨」,他認為自己人生的中點落在四十歲;接著說,在人生風景中,以現在六十歲的自己,倒帶看四十歲以前的自己,會為了求知而學習;在四十而不惑之年,學習康熙皇帝的五知座右銘中的「知慎、知止、知學」,做為自己的座右銘;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年,理解「舉輕若重」,所追求的功名、財富、鎂光燈…都不是自己的;在六十耳順之年,與人交流不需要說太多即可以了然於心,可以聽進不同意見了,也學會了「舉重若輕」。
長壽已經成為事實的世代,AI人工智慧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力,進而挑戰人類智慧的同時,因退休年金銳減必需再找第二份工作的人,雖退而不敢休的現象,形成世代爺孫同堂共事者有之。
如何才能讓長壽成為禮物,而不是詛咒,扭轉日本作者筆下的下流老人的窘境?人生百歲,應具備適應的能力,更要有「年輕時學會的技術不能用一輩子」的覺察力,不是換工作而是換行業的認知。要問自己:「退休後,我能做什麼?」
他以日本朝日新聞記者退休後學習製作豆腐,並獲得妻子認同,一起到西班牙巴塞隆納賣豆腐,進而成為當地豆腐達人為例子,鼓勵在場聽眾,多學習退休後華麗轉身的人,達到一生二身的境界。如此,人生三次重來也不奇怪。
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今年任命「孤獨大臣」成立行政部門。調查資料顯示英國有900萬名眾表示,他們常常或總是感到孤獨,孤獨不分長幼,一視同仁,對太多人而言,孤獨是現代生活的悲哀現實。梅伊聲明,為了社會及所有人,我希望面對這項挑戰並採取行動,處理老者、照顧者、失去至愛者,那些沒有人可以與他們談天或分享想法和經驗的人,所承受的孤獨。
王浩一特別強調,「孤獨管理」的重要性。 孤獨,有青春孤獨、失戀孤獨、中年孤獨、初老孤獨,也有失業、失婚、退休、失智孤獨,及美學、藝術、哲學、宗教孤獨等等。所以人生風景中孤獨不可避免,但可以好好管理。即如佛家所說「轉識成智」,則孤獨是一種能力;可以一個人孤獨,真好!
試問,孤獨的樣貌是什麼?如何產生?如何管理?如何經營孤獨的人生?只有認識孤獨、思考孤獨,進而面對孤獨、練習孤獨,才能管理孤獨。
如何才能讓長壽成為禮物,而不是詛咒,扭轉日本作者筆下的下流老人的窘境?人生百歲,應具備適應的能力,更要有「年輕時學會的技術不能用一輩子」的覺察力,不是換工作而是換行業的認知。要問自己:「退休後,我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