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 王虹月 高雄大樹報導】
曾任上雲藝術中心藝術總監、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各縣市美展評審委員的阿卜極,本名詹獻坤,畢業於文大美術系西畫組、台南藝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現任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也是一位知名畫家;曾獲1993年高雄市文藝獎、1997年台北市美展入選,及2002年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擁有多次個展、聯展紀錄,其作品「中觀系列:生息」、「心相系列:結婚」及「觀」等並為高雄市立美術館所典藏。
早年在傳統學院的繪畫技術主著力很深,多年來的創作歷程的蛻變,發展到現在創作內涵,主要是透過東方人文精神的質素,具體呈現個人內在心靈場域的感悟。筆墨書寫之地,以心為意境,以法為明鏡,映照出自然法則的顯影。
阿卜極的油畫作品遊刃於具象和抽象之間,流露著浪漫主義激盪的內在情緒和形而上主義對宇宙深邃奧秘的玄思,甚至象徵主義的靈異;運用沉穩圓熟的色彩及流暢淨鍊的筆觸,成功形構出幽靜深遠的靈性空間。跨越視覺感觀等方式的界線,以聆聽筆墨中的節奏與旋律,啟開大眾寬廣的心靈土地,在那裡相遇交心。
他表示,此次展出的作品其實積累了將近30年的創作經驗,也表示,學佛之後對他的創作有了絕對且關鍵的影響,無論形式、內容,甚至生活都形成一種體系,「其實禪定非常重要,因為任何修行的過程當中,尋尋覓覓,其實就剩下那一點點,而這一點點其實就是當下那一念,這念透過長期的薰修與尋找,這一念不再這、不再那,而是當下,最後導出『一直都在』。」
他表示,「相」是一個通俗,但過度通俗又會沒有含量,突破「相」之後形成「無相」,找到一種精神狀態或生命體驗,甚至是禪悟,最後又導回「有相」,而這就是他的創作。
也分享,從創作到學佛,其實一路上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不過他認為這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同時的交疊,重點不在經典的背誦,也不在世間現實生活,這兩者之間有著一種「不黏著」,而這個「不黏著」,他認為這就是《心經》所講的「無罣礙」,從「不黏著」到「無罣礙」到「一直都在」,最後淬鍊出他的創作。
他說明,「透過這樣實踐、內化的過程,形成一種自信,而自信與自大最大的差異性是在,自大具攻擊性、緊繃,而自信是『敞開的』、寬廣、無限的,甚至還有一種『無所謂性』,『無所謂性』並非不重視,而是在清楚明白之後,才產生『無所謂性』。」
他表示,在生活上這個平衡點,無論是生活或創作、學佛或實踐,其實《華嚴經》中的「汝在世間,不離世間,如風遊虛空,所行無障礙。」對他起了很大作用,他自稱導出一個心得:實踐,是唯一最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