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9 總館 / 一枝筆一世的生命 走筆的人─石晉華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

20180720 main 50信仰外顯為藝術,藝術就是信仰的修行法門,宗教與藝術二者交融在觀念行為藝術創作者石晉華的「行」中,是修行者的「行」。石晉華以20年的苦行的歲月,創作「走鉛筆的人」,一面牆從白色到黑色,一枝筆一世的生命,生生世世累積多少惡業,在漆黑的牆壁前,彷彿在為自己所造的的惡業懺悔。

石晉華走上藝術這條路,是在17歲那年診斷出得了糖尿病,每天得注射胰島素,加上在升學壓力的籠罩下,苦悶看不到出路,於是開始學畫,後來考上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三那年做了很多關於複合媒材創作的實驗,後來趨向觀念藝術,思考一個東西變成藝術的成因。

石晉華到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藝術研究所深造,接觸許多非主流的異端,在那裡開了眼界,也成為佛教徒,當時住在學佛的大姊家,讀書架上那些談論六道輪迴的書,還請大姊幫他找老師,教他佛學名相、靜坐等。

石晉華《走筆》系列的靈感,緣自他到美國前,哥哥送他一枝銀行贈品的原子筆,他總是隨身攜帶,某天發現筆快用完了,忽然冒出一個想法:「我要讓你走到最後一滴水!」於是拿出一張紙開始畫,直到將墨水用完為止。

石晉華把筆擬人化,看它一生做了些什麼,替它們拍照、測量,記錄是怎麼走完這枝筆,鉛筆屑是過去肉體的一部分,有的貼在紙上,有的如同納進骨灰罐般的放入瓶中。

而創作「走鉛筆的人」,在白色的牆邊,握著鉛筆,反覆來回遊走,口中誦唸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或持咒,一面牆從白色到黑色,用掉的鉛筆無以計數。

20180720 main 51由於疾病的經驗,石晉華因此懷疑自己的感官到底是否可信,感覺好時,血糖是過高的,覺得不舒服時,數字卻又說這樣是正常的,曾經不甘心被機器、數據擺布。學佛後,超脫內在的矛盾,不再抱怨,學習接受。

石晉華在此次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藝行者─2018年佛誕特展」中,展出「六字書」和「十行願」。「六字書」在宣紙上來回書寫平行線,過程中邊誦唸六字大明咒並錄音,觀看這些作品時,聽著是不同的喇叭,播放此起彼落的六字大明咒。

「十行願」則是自己製作抄經紙,前10張為全白,接著以10張為一輪,依色階微調,直到紙張全黑為止,黑的地方必須靠反光才能看到經文,接著反其道而行,回到全白,共492頁,抄寫《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概念如同「走筆」。

石晉華將每枝筆拍照、測量,記錄它從第幾頁走到第幾頁,當回歸到第二次的白時,已非第一次的白,是本具佛性的白,只是被塵埃所蒙蔽。石晉華說,成佛無非就是將偏見去掉、壞習慣去掉,讓心回到本來的樣子。如果說最初的白是年輕、純潔,則第二次的白是徹底的明白、簡潔、了了分明。

對石晉華來說,創作幫助他認識人生的問題,和作品的關係,有時是因為苦悶想找一個出口,有時是想將事情弄清楚,如果這藝術創作是好的,希望可以給以後的人,帶給他們一些貢獻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