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三十周年紀念展

記者:黃國忠 高雄報導  發表時間:2025-07-29

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舉辦三十周年紀念展,這一次展覽有許多具有重大意義的藏品,欣賞一次就能像是身歷其境走訪全球27座分館,探索在地文化故事,豐富度不言可喻。

多位嘉賓現身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展出從1994到2024年的重要典藏,以初心綻放及願心為主軸,呈現美術館的創立到發展的豐碩成果。

為了要打造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展覽中,還特別運用多元藝術,建構出一座可感、可聽、可看的零距離美術館,希望用這樣的創作精神,讓觀賞者深刻感受法喜。

展出從即日起到12月14號,身歷其境地走訪全球27座分館,探索在地文化交織的獨特故事,以傳統技藝的溫度,共同體驗創作喜悅。

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 回顧人間佛教藝術弘法

【人間社 唐淑嫻 高雄報導】2025-07-28

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7月26日舉辦開幕典禮,由總館長如常法師主持,參加的貴賓有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高雄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林羿妏,以及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佛陀紀念館駐館藝術家洪根深、人間國寶陳啟村等逾30位藝術家,與各界嘉賓近300人參與盛會。

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表示,佛光山剛開山時,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就在叢林學院擠出一小空間,將各界贈送的佛像字畫展示,供學生及訪客觀賞。幾年後,設置正式的美術館「寶藏館」,藉此可以看出大師對美術館的重視。大師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美學素養,甚至在學院也為學生開設美學課程。

慈惠法師特別提到,雖然當年為了辦大學,大師將珍藏多年的字畫,如張大千贈送的〈墨荷〉等珍貴作品義賣,但大師對美術館就如同對辦大學一樣的重視,是無庸置疑的。

蕭宗煌致詞時提及,星雲大師1949年從大陸來台,60年來建寺興學,所創辦的佛光緣美術館也歷時30年,全世界共27個分館,因為大師認為宗教講真善美,希望人間佛教藉由文化來弘法。

林羿妏表示,佛光緣美術館與高美館同時成立,也一起慶祝30周年。宗教可以改變世界,藝術可以改變空間,佛光緣30年來除了有平台讓藝術家展現作品,還弘揚佛法,呈現人間的真善美,是一項非凡的成就。

楊惠姍感動的表示,佛光緣美術館成立30年,由背後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所成。洪根深對於本次紀念展以初心、綻放、願心三大主題,呈現大師藝術弘法的精神,全部由法師帶著義工完成,感到敬佩。已投入總館義工行列23年的趙麗娟表示,感謝星雲大師創辦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帶領,在美術館不僅可以欣賞藝術品,也可從許多藝術家身上學習處世的道理。

活動中,藝術家詹獻坤(阿卜極)捐贈《般若般羅密多心經》書法作品,做為館藏,如常法師代表接受,回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此外,為感謝義工的發心,如常法師也特別頒發感謝狀,向多年來辛勞奉獻的義工表達感謝之意。

佛光緣美術館成立30周年,從2024年開始規劃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在系列活動即將圓滿之際,特別推出「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作為壓軸大展,由總部挑選5件具重大意義的藏品,包含由大師從印度帶回的恆河金沙、時年30歲的楊英風為星雲大師所雕塑的第一尊佛像等,成為本次紀念展最大亮點。展期自即日起至2025年12月14日,主辦單位邀請大家,一起回顧人間佛教在藝術弘法的歷程軌跡。

20250728-MAIN-010
20250728-MAIN-008
20250728-MAIN-009
20250728-MAIN-007
20250728-MAIN-006
20250728-MAIN-005
20250728-MAIN-004
20250728-MAIN-003
20250728-MAIN-001
20250728-MAIN-002

著漢服品香茶 佛光緣總館辦母親節活動

記者:人間衛視 台北-高雄報導 發表時間:2025-05-15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日前舉辦母親節特別活動,有10多位民眾穿上漢服化身為古代佳人,進行了一系列的體驗,歡度令人難忘的母親節。

化身為唐朝美人,擺出最美麗的動作,10多位民眾日前來到佛光緣美術館總館,穿越時空化身為古代佳人歡度母親節,現場還有小茶師備有香茶。

念誦為母親祈願文傳遞祝福,大家還前往觀看展覽並沉浸式體驗飛船,度過了令人難忘的母親節。

行舟運河夢回古今 漢服同遊頌母恩

【人間社 心晨 高雄大樹報導】2025-05-13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於5月11日舉辦「漢服巡禮母親節特別活動 穿越時光看大運河」,讓觀眾化身為古代佳人,身著漢服品茗,同船共賞運河沿岸風光。適逢國定佛誕暨母親節,展覽組組長知君法師帶領大眾一同恭讀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為母親祈願文〉,祝福母親們福壽無量。

館方結合「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沈浸式舟楫文化展」,特別精心規畫和以往不同的教育推廣「漢服巡禮」,讓參與的觀眾如同化身為〈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般,穿越時空體驗古代仕女風華。
 
為了讓參與的母親們有難忘的回憶,特別邀請正修科技大學化妝品與時尚彩妝系副教授李永中老師所帶的畫彩妝團隊,依參與者身著的漢服,為她們量身化妝、設計髮型,展現出個人氣質與風采。在活動走秀環節中,母親們都大方地上台展示身上的華服。另外結合品茶,邀請4位小茶師,以精湛的茶藝和恭敬心,為參與者們奉上香味四溢的好茶。

與會者徐瑞珠說,感謝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舉辦這樣的活動,讓他有一個幸福快樂的母親節。年過70的許麗華則表示:「今天是從結婚以來,第2次如此隆重的盛妝打扮,讓自己勇敢地穿上漢服,做一名唐朝美女」。

參與者有的從外地大學回家陪母親過節,和媽媽一起參與,也有人是主動幫母親報名。對於能參加此活動,感謝館方舉辦別出心裁的母親節活動,讓她們過一個不一樣的母親節。

20250513-MAIN-010
20250513-MAIN-008
20250513-MAIN-009
20250513-MAIN-007
20250513-MAIN-005
20250513-MAIN-006
20250513-MAIN-004
20250513-MAIN-003
20250513-MAIN-002
20250513-MAIN-001

話說揚州美食 覺具法師分享故事緬懷星雲大師

記者:人間新聞 台北-高雄 綜合報導 發表時間:2025-05-08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日前舉辦講座,禮請到佛光山開山寮監寺覺具法師,以揚州美食來分享星雲大師的慈悲精神,吸引100多位聽眾不僅來聽故事,更在現場享用大師最愛的家鄉味,一同緬懷大師的悲智願行。

分享今年製作揚州大糰子的殊勝因緣,佛光山開山寮監寺覺具法師,日前來到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以揚州美食來分享星雲大師在生活中的悲智願行。

講座以行舟運河為主題,大小朋友也在現場透過畫筆繪出五彩繽紛的龍舟,最後還備有美味揚州包子和薑炒飯,讓眾人在品嘗大師家鄉味的同時,更緬懷大師的慈悲精神。

總館 / 品味揚州美食 聽星雲大師的慈心願行

【人間社 劉妙秋 高雄大樹報導】2025-05-04

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於5月3日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邀請佛光山開山寮監寺覺具法師以「從揚州美食聽星雲大師的故事」為題,分享星雲大師生活中的慈悲願行。吸引150位大眾踴躍參與,除聆聽法師感人的分享,更有因緣品嘗從揚州空運來台的包子與薑炒飯,讓人歡喜滿滿。

覺具法師回憶,星雲大師當年受恩師半碗鹹菜之恩,銘記於心,從此發願「盡形壽為佛教、為眾生」,一生奉行布施與服務,只要能幫助他人,大師總是歡喜給予。隨侍大師20餘年,覺具法師深受其平易近人、無我奉獻的精神所感動。

講座中特別提到揚州包子與大眾結緣的由來。2016年,星雲大師在住院開刀甫出院之際,正值彌陀聖誕,雖身體尚未康復,仍惦記著要讓大眾「吃飽」,大師特別交代以包子供養大家。自此,各地佛光山別分院於彌陀聖誕時皆延續這份慈心,今也以揚州包子饗眾,傳承大師的慈心悲願。

覺具法師亦談及星雲大師對飲食的喜好,大師日常清淡簡樸,薑末炒飯與湯麵也視為佳餚。他曾言:「湯頭對了,麵就好吃了」,並認為簡單即是美味,不需過多食材。從這些飲食習慣以身示教中,覺具法師領悟「料理愈簡單愈好」。

覺具法師將揚州美食與星雲大師行誼的應證:獅子頭代表厚實內涵,學會觀察不同的人口味做改變;大煮乾絲有如步步踏實的修行,要用心在當下;文思豆腐則如柔軟低調的呈現,我在眾中之意。最後,他提及今年元宵節雲居樓製作「揚州大團子」的經過,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的惠敏師姑與法師,從選麵粉到揉麵糰親授技藝,大家發揮集體創作精神,世界各地別分院彼此分享成果的照片,這分與大師接心及傳承,令人動容。

講座最後,大眾齊聚一堂共享揚州風味包子與薑炒飯。與會大眾不僅舌尖味蕾獲得滿足,心中更感受到溫暖與法喜。來自台南市的葉美悧、葉貴枝姊妹說,多年前閱讀《傳燈》一書便對星雲大師的發心立願深感敬佩,如今親聞大師日常點滴,更生起無限懷念之情。

20250504-MAIN-001
20250504-MAIN-002
20250504-MAIN-004
20250504-MAIN-003

同舟擺渡多少人 小角色大道理啟人智慧

【人間社 彭高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5-04-13

為推廣佛光緣美術館總館展至7月2日的「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4月12日舉辦「小角色大道理.一艘擺渡多少人」藝術講座,透過「漁、樵、僧、道、農」五類小人物的故事,冀眾探索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近170人海會一同登舟,擺渡。

講師光錬劇團藝術總監隋汴、光錬劇團團長張碩庭,輪番以觀賞戲曲影片、說故事、數來寶、歌唱及互動等多元、趣味性方式,演繹漁夫、樵夫、僧人、道士、農夫的形象,展露小角色卻包羅大道理。

由元朝畫家黄公望號大痴道人全真道士契入,賞讀戲曲影片「神算金」角色後,隋汴闡釋「世事如煙似夢真,風吹不動是本心」,對道士的註解。

聽完老樵夫砍柴的故事,鼓勵聽眾動動腦「為什麼老樵夫的柴,總是比年輕樵夫的多?」紛紛發言後,隋汴總結,行事需憑藉經驗、用對的節奏。接著指導大家「板上張嘴,落在板上」數來寶「樵夫遇見小動物」。

張碩庭簡述農夫的重要,以「學圃必須勤,何患無成」勉眾。眾人學唱〈種菜歌〉後,志願者上台分別扮演農夫、小菜苗,模擬農夫除草、灌溉、插秧,幫助小菜苗成長,台下聽眾則高唱〈種菜歌〉,感受農夫的辛勞與樂趣。

呼應舟楫文化展,漁夫為核心人物。透由觀看《白蛇傳》「遊湖借傘」情節,體悟即使如漁夫這般平凡人物,也能在關鍵時刻扮演重要角色;從〈船歌〉中,習得「十世修得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的哲理。在2位講師的示範與輔助下,多人上台學習上船、雲步行舟、划船、舞動水旗,體驗水的哲思、船的智慧,在風浪中找到航向。

至於「僧人」部分,講師謙遜的表示,在佛光山法師面前,不敢有所僭越。由張碩庭獻演〈天女散花〉,演示「一念靜中聽水聲,空山不語最分明」的境界,提策眾人「催祥雲駕瑞彩,速赴佛場」。

聽眾席中,整場始終互動熱絡的余玻莉,引人矚目,生起向學之心。她分享,上台體驗操控水旗是很難得的經驗,小小一面旗子竟可呈現水的多樣性。透過水與舟楫,以戲曲模式觀看五類小人物,如何表現自己的角色,生動有趣,發人深省。

20250413-MAIN-008
20250413-MAIN-007
20250413-MAIN-006
20250413-MAIN-005
20250413-MAIN-004
20250413-MAIN-003
20250413-MAIN-001
20250413-MAIN-002

依空法師「古典詩詞中的水之意象」 文人映照水中的人生寄託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5-03-29

運河之所以能行舟,是因為有水的負載,歷代文人借由「水」的各種意象,直抒胸臆,留下千古名篇。「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主題講座,3月29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汲取來自運河、水的靈感,於佛光緣美術館總館展廳為近200名聽眾,以「古典詩詞中的水之意象」,一探文人映照於水中的人生寄託。

依空法師指出,從儒家對「水」的看法,可了解其「比德」思想。《論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道出生命如水之流逝不復返。《荀子‧宥坐》,孔子觀水見到「水之九德」─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化、志。道家對於「水」的觀點,如老子「上善若水」,闡述以柔克剛的生命哲學。

《詩經‧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除了愛人,也有人認為指的是國君或是理想,透過水比喻可望難求。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人間音緣」,也有與「水」有關的優美詞句。如〈流轉〉中的「清心如水,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遇舟水轉。人生旅途何妨委屈婉轉,流出自我,轉出自性,流轉出自我人生的海洋」。

依空法師舉出,歷史上第一首山水詩,為曹操〈觀滄海〉。但真正專業、投入筆墨與篇幅極盡描寫山水詩者,為六朝的謝靈運。謝靈運家世顯赫,才華過人,是專業旅遊家,能自然以山水入詩。如〈登池上樓〉:「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石壁精舍還湖中作〉:「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以及在〈登江中孤嶼〉中的「孤嶼媚中川」。

歷代詩論家對於謝靈運有很高的評價,湯惠休說「謝詩如芙蓉出水」,鮑照讚揚「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所寫的是自然平淡的田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超越貧富貴賤,也是許多人心中悠然的南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出水的通暢與暢快。〈贈汪倫〉:「桃花談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則是以水表達友情的可貴。

宋代山水藝術大師蘇軾〈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山憶喜歡勞夢遠,地名惶恐泣孤臣。長風吹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描寫的是蘇軾在紹聖元年被貶惠州途中的情景與心境,儘管如此,他認為他還是可以替朝廷做水手,能將一切都治理得很好。

會後依空法師為讀者簽書,出席有佛光文化社長滿觀法師、淨業林堂主永藏法師、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覺軒法師、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副館長如川法師、國際佛教促進會專員依恩法師、佛光山文化發行部執行長黃美華、大慈育幼院院長林振瑜、高雄市鹽埕區公所區長劉文粹等。

20250329-MAIN-005
20250329-MAIN-004
20250329-MAIN-003
20250329-MAIN-002
20250329-MAIN-001

佛光緣美術館總館 主題座談水之意象崑曲之美

記者:王上溢 高雄報導 發表時間:2025-02-21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更是中國大運河沿岸所孕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曲,日前佛光緣美術館總館特別舉辦主題講座,邀請光鍊劇團藝術總監隋汴,透過講說及示範,讓大眾一窺崑曲之美。

為了配合行舟運河舟楫文化展,日前佛光緣美術館舉行主題講座,以水之意象崑曲之美為主題,邀請光鍊劇團藝術總監隋汴為大眾進行講座,示範如何唱出一首好調。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也被譽為百戲之祖,除了精彩的講座之外,為了讓聽眾融入崑曲的美好,當天隋汴老師還特別指導小朋友使用扇子和水袖,以簡易的動作引導,透過肢體動作傳達意象。

崑曲中獨特的水磨唱腔便是以水為意象,希望透過講座,能讓眾人感受崑曲與江南風情,近距離欣賞崑曲之美。

佛光緣美術館講座 展現水之意象崑曲之美

【人間社 唐淑嫻 高雄報導】2025-02-17

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起源於明代被譽為「百戲之祖」,更是中國大運河沿岸所孕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曲。配合展出中的「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佛光緣美術館總館特別於2月16日舉辦「水之意象崑曲之美」主題講座,邀請「光鍊藝術劇團」總監隋汴,透過講說、示範表演,讓大眾一窺崑曲之美,現場座無虛席近250人參與這場藝術文化的饗宴。

隋汴師從有周智剛、曹復永等,更是孫麗虹的閉門弟子,其表示崑曲於元末明初從江蘇省崑山興起,蘇州乃崑曲為最大發源地,2010年已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展覽為大運河,運河與水有關,崑曲中獨特的水磨唱腔便是以水為意象,希望此次講座,能讓大家感受崑曲與江南的風情。

隋汴首先以懷素大師的自敘帖以及書法筆觸演示其與戲曲動作及唱腔間的關聯,並邀請現場觀眾參與「永字八法」體驗箇中的巧妙逸趣。接著介紹劍法,如何運用身體與舞劍透過角度產生視覺美感,並邀請觀眾實際體驗持劍。接著又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及簡易的動作引導,介紹戲曲中的「雲手」、「山膀」透過肢體動作所傳達的意象,經典的水袖與扇子等也逐一試範並讓觀眾體驗,現場互動熱絡,除讓大眾對崑曲有更多的了解,也領略戲曲中所蘊藏的細緻美學。

現場老師特別表演了《玉簪記》中經的典折子戲,最後示範表演長生殿《哭像》中〈脫布杉〉、〈小梁州〉、〈么篇〉演繹唐明皇在選擇江山或楊貴妃間心理的掙扎,崑曲唱腔之優雅細膩,聲韻之美,融合詩詞、歌舞與身段,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讓現場觀眾讚嘆連連,在熱烈掌聲中為講座畫下圓滿句點!

20250217-MAIN-009
20250217-MAIN-008
20250217-MAIN-007
20250217-MAIN-006
20250217-MAIN-005
20250217-MAIN-003
20250217-MAIN-004
20250217-MAIN-001
20250217-MAIN-002